亚历山大的这句话当时并没有掀起什么波澜,说不定某位手下还会小声嘀咕,嘀咕着他的君主是在碰了一鼻子灰后的自我解嘲,或者是难以收场之后的自圆其说。
许多年过去了,甚至亚历山大的文治武功也被时间的灰烬掩埋,然而,有关两个人的会面及对话却神奇地传承下来。尤其是亚历山大的感叹,愈发清晰地从阴影中破茧而出,引发人们无穷的思量。其中何故,除了人心的向度,我们似乎没有别的解释。“假如我不是亚历山大,我一定做第欧根尼。”这句话今天看来也是再明白不过了,这其中所蕴含的感受和愿望可以使用两个字加以完美的注脚,即:自由。
卢梭说:人是生来自由的,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作为自由的天性与不自由的现实之间永远是剑拔弩张的,作为君王的亚历山大也不可能例外。想一想历史学家黄仁宇笔下的万历皇帝,为了主政的自由,竟然不惜与整个文官集团对抗了十数年,最后导演了一曲几年不上早朝的荒诞戏剧。个中滋味,尤其是“最是人生不自由”的滋味,恐怕万历皇帝有通透的体会。从十三岁开始受教于亚里士多德,得到希腊文化真传的亚历山大当然知道“自由”的分量,毕竟,他的人生梦想就是要做一个自由的“世界公民”。
作为第一个横跨欧亚非帝国的缔造者,当然应该为之费却无数笔墨,而作为一个对“自由”有着本真而深刻理解的个体,亚历山大,我们更应该为其大书特书。因为,与之相比照的是,太多人的一生被私欲围困,一些伟大人物也不例外。斯大林当年急召高尔基回国,除了让其做国家的花瓶之外,何尝没有自己的私欲在里面!给予其极高规格的待遇,目的是想让他担任自己传记的作者,以高尔基的名气,经过其手笔,斯大林自然能够在死后也可以不朽。可惜事与愿违,两人的关系最后崩裂,高尔基也莫名地死掉了,成了伟人私欲众多牺牲品中的一个。此类与私欲有关的事情,抖落开来绝对比所有的海水还要众多,还要幽深。大到国家层面的思想控制、信仰垄断,小到个体层面的迅速物化,比比皆是,怪不得二十世纪的萨特发出了惊人的感叹:在物欲纵流的现代社会里,在高楼林立的都市文明中,你,就是我的地狱。
希腊作为人类发展史上最为正常的“儿童”,其文化的最大特征就是“人”的意识的高涨,人的自由天性在这里很早就走上了康庄大道。早期智者赫拉克利特为了能够自由的思想,宁愿只身进入大森林中与群兽为伍,也不愿继承不自由的王位,而苏格拉底则为了思想的自由宁愿吞饮下一杯毒鸩。作为希腊文化的传递者,亚历山大接过了其中的一棒,并发出了自己的回响。他的言语的后面,站着一个伟大的希腊,这伟大的头顶上镌刻着“认识你自己”,镌刻着“人心”二字。
“不自由,毋宁死”,这只是诗人的激情宣言,不可较真,若去较真的话,人类岂不是将以最快的速度绝灭。死,大可不必,但不自由的痛苦必须由肉身去承受,这是思想之痛,也是人心之痛。我们之所以不会时时感到剧痛,那是因为巨大的麻木之故。作家托马斯·曼告诫后人,“只有在提到‘自由’两字会怆然涕下时,人类的情况才会好转”。他在这里为人类的希望给出了两个尺度:一是自由;二是对自由的深刻感知。
穿过历史的森林,思想者的身影起起落落,他们是自由的守护者和思考者,亚历山大毫无疑问是其中的一员。至于对自由的感知,则要留给每一个沉重的肉身,是拯救还是放弃,我们,准备好了吗?
(《文学与人生》201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