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亚圣初长成

向善的孟子 作者:傅佩荣


了解孟子,先要了解他的生平和成长背景。再怎么伟大的人,也是从小孩子开始,在家庭中,再到学校里、社会上,慢慢成长。我们年轻的时候都很幼稚,有很多幻想,长大了幻想慢慢破灭,只有慢慢历练、重新发展,伟大的人们也一样。

提到孟子,很多人会想到“孟母三迁”的故事,来说明古代的母亲是很有智慧的,知道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除了家庭之外,附近的风气也很重要。我们就从几段故事开始接近孟子。这些故事没有完全的依据,没有办法考证,大部分是从古代传下来的,像《韩诗外传》里的故事,但可以了解大概的情况。

第一个故事是“孟母三迁”。

据说在孟子三四岁的时候,家里住的地方靠近坟墓区。小孟子还没上学,每天没事儿就到处走动,看到很多人来挖坟、上坟、祭拜、哭泣,他也跟着学,学得有模有样。母亲一看,这么小的孩子每天就想着要去祭拜、哭墓这些事,显然不太好。她就设法搬家,搬到市场旁边。到了市场边,小孟子就每天看看别人做生意,这个肉多少钱一斤啊?这个菜怎么卖啊?整天就学这些东西。母亲一看,这样也不好啊,这么小就想到做生意、赚钱的事,决定再搬家。后来搬到了学校旁边,这下好了,孟子还没到上学的年龄,看到别人上学,也跟着在窗外听听,也跟着读。母亲一看,这是好的规矩啊,就住下来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环境对人的影响。由此可见,孟子不可能说“人性本善”这四个字,除非另作解释。其实我们都知道人受环境影响,如果环境有偏差,我们就会跟着往那边走,并不觉得不对,因为周围的人都是这样。这个故事正说明孟子的母亲很有远见,确实了解人生应该如何发展。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孟子开始读书的时候。有一次孟子在家里背书,背着背着停下来了,当时母亲正在织布,问他,你为什么停下来了?他说,我忘记了。谁知母亲听了,一下把正在织的布剪断了。后果很严重啊,因为布匹剪断后就得重新上机器,非常麻烦,小孟子见了吓了一跳,这时母亲对他说,以后你读书读到一半停下来,我就把布剪断。孟子非常惭愧,母亲织布养家很辛苦,自己读书却不够专心,他从此提醒自己,读书一时一刻也不能松懈。

虽然孟子母亲的教育方式有点激烈,但是效果很好。大家知道,想学有所成,必须花大工夫好好读书。该读的书没有读,凭什么了解古代的智慧呢?又如孔子所言,不能够温故而知新,凭什么做别人的老师呢?把书读好,更是伟大哲学家的必备条件。至于之后能不能发挥,要看个人的才华,还要看是否有机缘表达出来。

第三个故事讲到孟子长大成人,学有所成,也结婚了。有一天回家,他推门进来,只见妻子一个人蹲在地上。孟子很不高兴,甚至对母亲说她太没礼貌,要把她休掉。因为古时的礼法规定,一个人不能随便蹲着,样子不好看,而应该跪坐在脚后跟上,有客人来时更要正襟危坐,上身直立。母亲问明原由,反问他道,你进门的时候,有没有问过“里面有人吗”?因为礼法规定“将上堂,声必扬”,意思是一个人要进门时,必须先提高说话的声音,或者加重走路的声音,好让里面的人知道。母亲说,你在别人居家很轻松悠闲的时候,像要检查内务一样地跑进来,自己先没有守礼法,怎么能怪妻子呢?孟子认识到自己有错,打消了休妻的念头。

这个故事说明古代妇女处境可怜,一个坐姿也会导致婚姻危机,也许要熬成婆婆才有希望。不过换个角度,又能看到孟子的母亲非常明理,注意培养孟子严于律己的品质。

从以上几个故事我们可以推想,在孟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他最初的启蒙者。

那么有人会问,孟子的父亲哪儿去了?有一种说法是,孟子的父亲很早就过世了。孔子的父亲在孔子三岁时过世,想必圣人都很苦,单亲家庭长大才能成为圣人。其实不是这样的。那么我们有必要探讨这个问题了。

根据《孟子·梁惠王篇》的记载可知,孟子的父亲是在他当“士”的时候过世的,孟子的母亲是在他当“大夫”的时候过世的。

孟子的学生乐正子,有一次说服鲁平公,孟子是一位了不起的学者,国君您礼贤下士,最好亲自去拜访他。鲁平公正要出门拜访时,他的宠臣臧仓说,您不要去,因为是贤者就应该表现出礼和义,孟子并没有做到。孟子曾经“后丧逾前丧”,为母亲办丧事,排场超过了以前为他父亲办的丧事,这违反了礼法的规定。

一听这话,鲁平公就不去了。乐正子就来问原因,鲁平公说出了臧仓的理由,说孟子做事不合礼。乐正子说,他并没有不合礼义,父亲过世的时候,他比较年轻,身份是士;母亲过世时,他做了大官,身份是大夫。父母的丧礼要按照儿子的身份来调整规格,这是古时候的规定啊。

鲁平公没话说,就推托说,我不是因为这个,是说孟子给母亲办丧事的时候,做的棺材太贵重,做的寿衣太华美了,所以说孟子不守礼义。

这其实是借口。孟子给母亲办的丧礼,确实非常隆重。当时他在齐国担任客卿,相当于国家顾问,那时候他很有钱,安排学生充虞为母亲筹办丧礼。这个学生办完之后,心里有些不安,就请教老师说,您为您的母亲采买的这些棺材、衣服,似乎太奢华了。看来他的学生也有这样的疑问。孟子回答说,讲究棺椁不只是为了美观,而是为了尽孝心。礼法只是规定棺木的厚度,并没有其他限制。我有钱,就做得好一点,这样让我的母亲离开人间,我会觉得比较安心。可见孟子做事的原则,一方面是遵守礼仪和法律,一方面按照内心的情感来表达,并不在意别人怎么说。

鲁平公以这样的借口,没有去拜访孟子,孟子并不怪他。孟子认为任何事都是时势所趋,条件一旦成熟,自然就好了,条件不成熟就不要去勉强。这是儒家的处世态度。

从这个故事可知,父亲过世时孟子已经成为士,是初级官员了。那他小时候父亲在哪里呢?应该是为养家而出去工作了。就如现在两个人聊天,一个问另一个,结婚之后家里事情都是谁负责?回答,我负责大事,太太负责小事;但是结婚几十年从来没有发生过大事。这说明跟家务有关的都是太太负责,其实古时也是男主外、女主内,母亲对孩子的教养多负点责也是合理的。

介绍孟子的家庭情况,是因为这对他的人生道路起着原生性的影响,并作为故事流传下来,给后人很多有益的启示。那么孟子进入社会之后,他的学问有怎样的发展,抱负有没有实现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