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结论(8)

文明 作者:(英)尼尔·弗格森


但是,中国有理由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商品价格感到紧张。在经历了2004~2010年价格的剧烈波动之后,他们又怎能不紧张呢?所以,从安哥拉的油田到赞比亚的铜矿,中国开始着力进行海外投资、收购商品生产资产。仅仅在一个月内(2010年1月),中国就向世界上75个国家和地区的420家海外企业进行了价值24亿美元的直接投资,其中绝大多数是亚洲和非洲国家。投资最多的领域是矿产、交通运输和石油化工。如今,中国的运营模式在整个非洲都很好地建立了起来。典型的交易是用对高速公路和其他基础设施的投资换取对矿藏和农业用地的长期租赁,而绝少过问人权问题和政治腐败。2008年7月,中国特使刘贵今重申了对非洲的援助政策:“我们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我们认识到(非洲的)政治经济环境并不理想。但我们不必等到一切都令人满意了、人权状况尽善尽美的时候再开始。”

不断增加对海外自然资源的投资,不仅是减少中国受美元贬值影响的多样化战略,而且还可以加强中国的金融实力,特别是通过其庞大而富有影响力的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它拥有的资产约高达2 000亿美元。另外,它还使中国宏大的海军扩张计划变得理所当然。用东海舰队副司令员、海军少将张华臣的话说:“随着中国经济利益的不断延伸,海军希望更好地保护运输线路和我们主要海上航线的安全。”中国已将南海列为其“核心国家利益”,并且在巴基斯坦、缅甸和斯里兰卡修建深水港,其中巴基斯坦的深水港即位于前阿曼飞地瓜达尔。

最后,与认为中国只配当“加州设计”产品装配线的观点相反,中国正锐意创新,致力成为诸如风力涡轮机和光电板等产品制造的领军人。2007年,中国申请新专利的数量超过了德国。在专利授权数量方面,中国也分别在2004年超过英国、2005年超过俄罗斯、2006年超过法国。自1995年以来,中国创新者获得的专利权数量增长了29倍,这是东方崛起大趋势的一个部分。在过去10年中,中国在研究开发上投入的经费增长了6倍,科研人员的人数翻了一倍有余,目前它每年的科研论文数量以及超级计算机的运算能力,仅次于美国。虽然中国的研究在对国际文献的参考上仍有不足,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点将来会得到改善。体现东西方换位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或许在于教育领域。2005年,在对25~34岁人群接受教育程度的调查中,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现排名靠前的国家——韩国和日本,与排名落后的国家——英国和意大利,差距悬殊。同样的差距也体现在对14岁学生数学天分的标准测试上,新加坡学生的成绩远优于苏格兰学生,前者高出国际平均分19%,而后者则比平均分低了3%。

中国龙在腾飞的过程中又会碰到哪些问题呢?一些对中国前景不甚乐观的专家提出了至少四种假说。第一种假说,和今天的中国类似,日本当年的崛起同样势不可当,它也曾被认为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故而有观点认为中国有一天也会遭受日本1989年后的命运。由于在经济和政治上缺乏真正的竞争力,房地产和股市泡沫一旦破灭,必将导致银行瘫痪、经济增长停滞以及通货紧缩,由此拖垮整个国家,日本在过去的20年间就因此深受其害。但持不同意见的观点认为,日本这个地处欧亚大陆东岸的岛国没有可能超越诸如美国这样的大陆国家。如果在一个世纪前预言日本将超越同为岛国的英国的话,尚且可信,事实上它也的确做到了,但说要超越美国却绝无可能。此外日本在1945年的战败,意味着它在经济起飞时期仍要依靠美国来保障它的安全,它的汇率也会因此或多或少受到钳制而被迫升值,例如1985年《广场协议》的签订。

第二种假说认为中国可能发生社会动荡,就像它过去经常发生的那样。毕竟中国仍是一个贫困国家,它的人均收入位于世界第68位,约1.5亿人(即1/10人口)每天的收入不超过1.5美元。自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不均问题日益突出,中国收入分配现状已近似于美国(虽然没有像巴西那么严重)。据估算,中国0.4%的人口掌握着70%的财富。除贫富分化问题之外,空气、水、土壤的污染问题也是中国的痼疾。因此中国边远贫困地区发生抗议活动并不令人惊讶,但仅凭这些薄弱力量要掀起动乱洪涛却也不太可能。中国的经济发展多少拉开了贫富差距,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却被人民广为认同,事实上有民意调查显示,如今中国人对自由市场的认可度比美国人更高。真正对中国稳定构成威胁的社会问题是人口问题。由于1979年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到203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远高于另一大国——其邻国印度,其时中国65岁以上的人数将达到总人口的16%,1980年该比例仅为5%。而安徽、河南、广东和陕西等省份的性别失衡也远远偏离了现代社会的惯常范围,这些地区男性人口竟高出女性人口30%~38%。如果中国再次爆发运动的话,那么这场运动将由不满的单身汉挑起。而历史也告诉我们,青年的单身男性除了可能发动运动外,也可能成为激进的民族主义分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