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恩典》是一首感人的福音基督教救赎圣诗:“奇异恩典何等甘甜 /我罪已得赦免!/前我失散今被寻回,/瞎眼今得看见。”我们很容易就能想象得到:牛顿突然领悟到了奴隶制的罪恶,于是幡然醒悟,抛弃了他那不道德的职业,把自己奉献给了上帝。如果真是如此,就把牛顿皈依的时间弄错了。事实上,他是在皈依基督教之后才先后在一些奴隶运输船上工作的,他先是做第一大副,后来又做船长。做了很久之后,他才开始质疑人口买卖的道德性。
如今,我们当然对奴隶制非常反感。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像牛顿这样的人在当时却能接受它。其实,那时的奴隶制在大多数人眼里只是一个经济主张。甘蔗种植的利润丰厚;而葡萄牙人在马德拉和圣多美的经历证明,只有非洲奴隶才能忍受甘蔗种植的恶劣工作条件;加勒比海的种植园主愿意用超过西非海岸奴隶市价8~9倍的价格来购买那里的奴隶。虽然奴隶贸易风险很大(牛顿就将其称为博彩,因为每个冒险者都希望中大奖),但利润非常丰厚。在英国开始奴隶贸易最初的半个世纪,奴隶贸易的平均回报率为8%~10%。难怪牛顿会认为奴隶贸易是“上流社会的职业”,即使是对皈依基督教的人来说,进行奴隶贸易也没什么不合适的。
奴隶贸易涉及的人数是惊人的。我们可能会认为,大英帝国的崛起过程就是白种人大批移民的过程,但是在1662~1807年间,英国人的船只把近350万非洲人运送到了“新世界”,这是同期白人移民人数的3倍多。可以说,占移民总数1/3的非洲人穿越大西洋成了奴隶。一开始,英国人还假装超脱于奴隶制之外。据说,早年有位商人在冈比亚时,有人送给他几个奴隶,他回答说:“我们的民族从不参与这种商品的交易,我们自己也不参与相互买卖,或者买卖任何其他与我们同为人类的生物。”但是不久之后,就有尼日利亚和贝宁湾的奴隶被送到巴巴多斯岛的甘蔗种植园。1662年,新皇家非洲公司每年向西印度群岛供应3 000名奴隶,到了1672年,这一数字上升到5 600名。私营奴隶贸易商—也就是像牛顿那样的人—的人数也迅速增加。到1740年,利物浦每年要派出33艘船,从英格兰出发到非洲,再到加勒比海,做一次三角航行。同年,詹姆斯·汤普森的歌《统治吧,不列颠尼亚》流传开来,歌词中有一句激动人心的誓言:“英国人永远,永远不做奴隶”。而早期禁止购买奴隶的禁令,早被忘记了。
牛顿参与奴隶贸易是在1745年年末,当时的他还是一个年轻的水手,在一个名叫阿莫斯·克劳的奴隶贸易商手下做事,后者主要以近塞拉利昂的贝拿勒斯群岛为基地。牛顿很快发现,克劳的非洲情妇简直把他当奴隶使唤,两人的角色颠倒了。在疾病和冷落中度过一年后,牛顿被一艘名叫“灰猎犬”的船救出;也就是在这艘船上,在1748年3月的一场暴风雨中,这名年轻人皈依了基督教。此后,他也成为一名私营奴隶贸易商,他指挥第一艘奴隶运输船时才20多岁。
约翰·牛顿在1750~1751年期间指挥奴隶运输船“阿盖尔公爵”号时的日记,忠实地记录了那些靠贩卖奴隶为生和赚钱的人的态度。牛顿一般往来于塞拉利昂沿岸以及更远的地方,常常要花几个星期的时间用物品(包括“啤酒和苹果汁在内的所有紧俏物品”)换取奴隶,并与当地的奴隶贩子在价格和质量上讨价还价。他是一位挑剔的买家,他从不会买那些“乳房下垂”的老女人。1751年1月7日,他用一些木材和象牙换了8名奴隶,后来他发现这笔买卖自己亏了,因为其中有位奴隶“牙齿坏得厉害”。他抱怨道:“现在竞争者太多了,因此,就一个健康奴隶而言,它的价格比起以前几乎上涨一倍。”注意,他用的是“它”。同一天,他还记录了“一个不错的女奴,11号”的死亡。如果对牛顿来说,非洲人不过是些数字的话,那么在非洲人的眼里,牛顿就是一个魔鬼,甚至是一个食人野兽。非洲黑奴就是被运到英属西印度群岛,并记录下其经历的少数非洲奴隶之一。在牛顿的记录里,他证实了当时的一个普遍说法,认为白种人(或者说“红种人”)是“死神”的信徒,他们抓奴隶就是为了吃掉这些奴隶。一些被掳获的奴隶也相信,那些抓他们的人痛饮的红酒就是非洲人的鲜血所酿,而船长餐桌上的奶酪则是非洲人的大脑制成的。牛顿手下的奴隶显然也有同样的恐惧,他们甚至在船上的水桶中“下了咒”,因为“他们相信,所有喝了水桶中水的人最终都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