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4.全球化和传统化-分裂的印度经济(14)

不顾诸神 作者:(英)爱德华·卢斯


印度庞大的劳动力大军中仅有不到7%的人被正式的经济体雇用,即印度人所说的“有组织的部门”。这就意味着在4。7亿劳动人口中,仅有3 500万人拥有稳定的工作,也只有3 500万人缴纳个人所得税。即使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标准来看,这也是一个极低的比例。而其余的人,从另一种意义上说都处于“无组织的经济体中”。他们或者在家饲养牲畜、挤奶,或者加入到季节性的农业务工人员大军中,或者经营小商店和街边的零售摊,或者制作香棒和印度雪茄,或者做人力车夫、仆人、园丁和守夜人,再或者在小城镇的汽车修理厂机械地敲打金属部件。

在这3 500万有正式工作的印度人中-那些登记在案的、进行过审查核实的、符合标准的-有2 100万是政府的直接雇员。他们是行政人员、教师、邮政工作人员、制茶工、清道夫、石油部门员工、军人、煤矿工人,以及反应迟缓的印度政府办公网络、火车站、工厂和学校的售票员。

剩余大约1 400万人在“有组织的”私人企业就职。其中,仅有100万左右的人(大约占印度劳动力总数中的0。25%)在信息技术、软件部门、内勤部门以及呼叫中心服务。尽管印度的软件业帮助印度人民重新树立起了信心,并且使印度在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中保持贸易收支平衡,但这个国家的软件业没有,也从不可能为它的劳动力大军创造大量的工作岗位。外国企业也不可能雇用大量的印度劳动力,按照不同的定义,大概有100万~200万人为外国企业工作。其余的人都在印度的私营企业就业。

理解印度的有组织企业和非组织企业之间的区别是理解印度经济与众不同之处的关键:印度经济在充满自信、欣欣向荣的同时,无法为它的大多数劳动力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按照西方的常识,人们普遍认为在跨国公司工作的印度人是靠出卖劳动力的体力劳动者,事实上恰恰相反,这1 400万在印度私企或外企中工作的人是属于特权阶级的那一小部分-他们是印度劳动力中的贵族。1983年,当印度抵制外国货的时期步入尾声时,在有组织的私营企业中工作的员工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是非组织性企业员工的6倍。到2000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9倍。①员工的收入差距也与此类似。这是一个充满差别的世界,从一个世界进入到另一个世界,需要良好的教育、熟练的技能以及足够的运气。而这并不会经常发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