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断这案子倒是有逻辑有条理,探了影子,试了踪迹,先定下这是人不是鬼,然后丽娘左边父亲和老师,右边三生不断丈夫柳梦梅,外面朗朗风日,上面天子垂堂,她跪在阶下细细地把前生后世妥妥当当地讲来。
最后,喜团圆的鹊儿踏上了枝梢。
汤显祖写《牡丹亭》,取材于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此剧一出,《西厢记》减价。
话本的故事,单是题目就狭隘得让人不想看,那个杜丽娘倒像修了精的花木,喜欢上了俊俏少年郎。汤版的杜丽娘是为情而生为情而亡,只是梦里相见就魂断相思,柳梦梅单只对着她的画像也已爱得深切,他们在世间,是痴心人对痴心人,惊天地泣鬼神,花神、阎罗、小鬼、道姑、天子都来护。
这梦不是戏里的梦,是人间温情。
万历年间,广陵有个女子名叫冯小青,在读罢《牡丹亭》之后,感于身世,抑郁而亡。临终前所作绝命诗。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夜读《牡丹亭》。
人间自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王愫的这幅画,取材于小青诗意,翻开这一篇,却是悲剧结局,待收拾好情绪,另启程吧。
画中的人,一条素带挽起青丝,那柔情便也不相与顾,劳碌的尘世,淡化了那份诗情画意,甚至纤弱女心,惟有在这深夜的时候,清月高挂寒空,树影洒在窗边,竹枝疏淡,芭蕉默然,这夜色恍然换了空间,她凝神读着《牡丹亭》,不时有泪水流下来,再匆匆地拭去,惟恐想起自己,只有这瘦弱灯花陪伴。
王愫的《挑灯闲看牡丹亭》,是仕女四条幅之一,这画多有冷色,幽深处,随那一枝一叶横绝而出,小格的窗关不住细密哀伤,月下的情思就随着笔墨迤逦开来。
娄江女子俞二娘,相貌俊美,精通文墨,待字闺中,闲来就读《牡丹亭》解闷,并用端正的蝇头小字在旁边做了密密麻麻的解读。年长日久,梦里梦外,深恨自己不能如杜丽娘一般获得美好姻缘,那剧本在她的摩挲下渐渐成了自己的故事,锁了一腔化不开的幽怨,年仅十七岁便断肠而亡。
杭州女伶商小玲,以色艺著称,饰演杜丽娘,其风情无人能及。她心有所属,却因故不能得偿所愿,因此郁郁成疾。舞台上的她,根本就是活脱脱的杜丽娘,难分辨,也分不开。一日,演到杜丽娘花园寻梦,忽然芳魂远去,她演活了杜丽娘,却葬了自己。
仿佛《牡丹亭》是带了蛊的,心思一动就生了根,越痴越繁茂,林妹妹在大观园远远地听到一句,就已如痴如醉,再不能忘。一次行酒令时,她无意中脱口而出“良辰美景奈何天”,被宝姐姐抓了把柄,要她跪下来接受审问。可见这等关乎性情的书,深院府宅是恨不得烧之毁之,严令禁之拒之的。女孩家一读,就犯了贞静,移了性情,坏了闺阁规矩。
昆曲把《牡丹亭》打磨得更加柔媚深情,把原剧里的艳化解成幽香缕缕欲引还无,添了几许清丽雅谵,一双璧人在江南庭院里缓缓走过,四目相对皆是蜜意浓情,连周围的山石树木都痴迷。
怪不得让世人这般羡。
多年前去爬一座不知名的山,山上有很多的小庙,有的简陋得就像是顺着山壁开出一个浅洞,放上牌位,前面香灰也是厚厚的信义。记得那山上什么都有人供,包括蛇精鬼怪,只觉得人生的温情就在这里弥漫,民间的岁月也这样如山风野花般烂漫,又华贵得在心里屹立不动。
山上没有路,都是上香人蜿蜒踩出的荒草小径,一路向上,偶然却遇见一块大的石头,也不是甚大,却很光滑,和曹雪芹遇见过的有些形似,嵌不上故事,却嵌得上相思,旁边写着,三生石。
我在前面立了良久,只是看着,却不敢抚摸,好像真的有什么天机在上面,神圣而苍茫,经历了千重劫难终于化成了一个传奇,上承天地,下接厚土,本身就是一段不可洞悉的秘密。
从它面前走过,人生好像厚重了许多,世事无常,或聚或散,凭的真只是那一方印迹。
再转过去,前面有一个山门,一座山经年累月地被风吹过,直到吹透成一个穿梭,山的心跟风一起去四海流浪,这门宛然就是通往云雾缭绕的天庭,那上面又有多少册页封锁着凡间痴心的梦。
汤显祖写到杜丽娘之死时,忍不住大哭。
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这句话,惊心而又甜蜜,总留了无限美好的期待给伤痕累累的痴念。
若我离去,必会再遇。
信一场《牡丹亭》,信人间,真情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