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性 情
下雨天,黄侃总是穿着木屐到学校上课。
“木屐”又称“钉鞋”,即以桐油反复油浸后的牛皮为鞋帮,厚木块为鞋底,再钉上铁钉防滑。这种钉鞋在乡下走烂泥路极佳,在城里走水泥路就不太合适了。
上完课天晴,黄侃即换下木屐,用报纸包上,挟出校门。新来的门卫不识,见黄侃土里土气,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并要检查纸包。黄侃二话不说,放下纸包便走,之后几天一直不去上课。系主任见黄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他生病了,便登门探望。系主任问其故,黄则闭口不答,系主任不知所以然,赶快告诉校长。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才说:“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是可忍,孰不可忍?”校长再三道歉,后又托人前去劝说,也无济于事。
从此,黄侃就离开中央大学。
四、诗人看得起谁?
1945年,国共和谈时期,柳亚子请曹立庵刻了两枚印章。一曰:“兄事斯大林,弟畜毛泽东”;一曰:“前身祢正平,后身王尔德;大儿斯大林,小儿毛泽东”。第二枚中的祢正平,即裸体朝堂击鼓骂曹的祢衡。祢衡以狂著称,生平只看得起孔融和杨修两人,常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
柳亚子在这里仿效祢衡,但比祢衡气势要来得大。在诗中,柳亚子还写道:“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自非祢正平,狂语谁敢吐。大儿斯大林,小儿毛泽东。我狂胜祢生,斯毛真英雄。”尽管这里的“大儿”、“小儿”不必一定要理解成“长子”、“次子”,但如此出言语,连柳亚子私下也认为,自己比祢衡还狂。
五、诗人之死
我有一篇文章《诗人之死》是写诗人王昌耀,我写道:艾青是1996年一个春夜走去的,来自泥土,终归还于泥土;四年后,昌耀被肺癌一寸一寸吞噬了骨肉和灵魂,也弃世了,亦是春日。春是拒绝接纳诗人而把他们关在生命之外吗?
昌耀有篇《凶年逸稿》,记述的是在祁连山农场,“一个被称做绝少孕妇的年代”,饥馑遍野,“我们因饥馑而恍惚”。那时,诗人和难友在青稞熟了的时候,白日劳动把裤腿扎紧,偷着把麦穗捋到裤子里,晚上就找工具在隐秘的角落炒青稞,工具就是偷藏的脸盆。一个夜里,大家在窑洞里各自靠着自己的被子吃炒青稞。黑暗里,一个人溜进来,悄悄坐在像耗子一样偷吃青稞的囚徒当中,他把手伸给昌耀,昌耀就给他一把,就是这样,满窑洞的喉咙响。
第二天出工时,昌耀却被从队伍里拉出示众,原来夜里溜进窑洞的人是一个管教干部,他让诗人把脖子像鹅颈一样扭来扭去,以供大家观赏,他说:看啊,这个耗子,偷嘴吃吃得多肥,肥得连脖子后面都有肉褶了!囚徒们大笑起来。
就是这摈弃了人的尊严,像耗子一样为了生存而攫取的一份食粮,使诗人没有成为祁连山的一把白骨。那个时候,诗人艾青以衰暮之年也在边地流放,艾青说,那个年代死了人就像死了一条狗。
诗人活了下来,他在《慈航》中写道:是的,在善恶的角力中/爱的繁衍与生殖/比死亡的戕残更古老/更勇武百倍。
而我是在从一个谦卑贫穷的鲁西平原小镇,到同样谦卑的小城读师专的时候,读到昌耀诗歌的。那是一本名叫《文学家》的创刊号,上边就有《高车》,但和后来的选本不同,没有小序,是5段10行,而后来通行的版本是小序加8行诗句,但我一下记住了那负荷沉重的青海的高车,“从地平线渐次隆起”,“从北斗星宫之侧悄然轧过”,“从天地间旋动而去”。我们知道,高车是青海农牧民的一种工具,一种最朴素的农业的象征,然而也是最落后的民族的伤痛。
昌耀的诗给人的是一种灵魂的惊颤,他笔下的汉字让人感到陌生,而汉字的表达却是苍茫。它是一,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一,昌耀是大地和苦难分娩生成的。
然而这样的诗人,他的诗作有段时间被出版机构排斥在外,他曾在报刊上登载启事,声明自己“因书稿屡试不验”而决心“自费出版”,这是一本叫做《命运之书》的书稿。
昌耀患的是肺癌,生命后期形销骨立,腿上的皮就像纸一样,一捏就叠在一起,他无力承担巨额的医疗费用。当他疼痛时,就屈着腰,用两个膝盖顶着胸部,在床上嚎叫,也不愿上医院,实际想省些钱留给孩子,孩子一个待业,一个正上学。我想到昌耀笔下的母狼,“那头三条腿的母狼。她在长夏的每一次黄昏都要从我(河床)的阴影跛向天边的彤云”。
2000年3月23日,龙年,岁在庚辰,序在春日,早7时,青藏高原,天色甫明,形销骨立的老昌耀,从病房的三楼跳下,8时血压下降,9时瞳孔放大,9时45分心脏停止跳动,终年65岁。后二日,我得到消息,悲戚难已,像听到艾青之死,我写下的诗句:“我们听他的话/我们读他的书/我们不敢相信他已经去了。”
六、尾 语
奥威尔说:好文章就像一块窗玻璃。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好的诗歌也像一扇窗玻璃,通过玻璃,可以看见诗人心的颜色以及他思考的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