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振动的物质

成功法则1:把握自我 作者:(美)拿破仑·希尔


一切物质都处于振动或持续移动的状态。分子由高速运动的原子构成,原子则由高速运动的电子构成。

每种粒子里总是存在一股无形的力量,驱使原子以超出人类想象的速度围绕彼此运转。

振动达到某种频率时会产生声音。人类的耳朵只能察觉到频率为20赫兹~20 000赫兹时产生的声音。一旦高出这个频率,就不再是声音了,振动会以热量形式呈现出来。微波炉就利用了这个原理。

如果频率再快一些,振动就开始呈现为光的形式。紫外线在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见的,但会对物体产生巨大的影响。科学家还在探索振动的极限,也许这些谜团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被揭开。

如果频率再快一些—没人能用语言表达出有多快—振动就产生了力。我想,人类就是用这种力进行思考的。

我相信,不管什么形式的力,其振动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光与光的不同、声音与光的不同其实就在于振动频率的不同。所以,除了每秒振动次数不同外,思想的振动在本质上与声音、热量和光的振动是一样的。

本质上说,只有一种物质形式,地球和其他行星、太阳等天体都是由这种形式组成的。能量的形式也只有一种,它让所有物质都处于快速运动的状态中。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博士在长距离通信与振动等方面的研究使他成为公认的权威人士之一,我在这里引用他的研究来支持我的振动理论:

假设你能够用力让一根铁棒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以任何给定的频率振动。最初,当慢慢振动时,它的运动只能被一种感官察觉到,即触觉。随着振动的频率越来越快,它就会发出一种低沉的声音,这时除了触觉外,你的听觉也能感知到它的振动。

如果以每秒32 000次的频率振动,声音会很响甚至刺耳,但达到每秒40 000次的振动频率时,铁棒就会没有声音了,即便是触觉也感觉不到了。此时,正常人的感官已经无法察觉到它的运动了。

从这个振动频率加快至每秒150万次,我们就完全不会感觉到振动。这个阶段之后,我们会先感受到温度,然后,当铁棒开始变热时,颜色也开始变红,此时视觉会感知到它。每秒振动300万次时,它开始发出紫色的光。

振动频率如果再快一些,它就开始发出紫外线和其他肉眼看不见的射线了。其中有些射线我们可以通过设备接收并加以利用。

现在我发现,人类看不到、听不见也无法触及的振动正是一个很大的知识缺口。振动通过以太(ether)传送信息正处于这个知识缺口。这个缺口很大,我们需要探索和学习的还有很多。你必须造出某种机器,就像无线设备那样具备比人类更多的感觉,也因此可以接收人类无法感知到的信息。

说到这个知识缺口,你是否认为不会再有与无线电波类似的甚至比无线电波更神奇的振动形式了呢?在我看来,还存在一种振动形式是我们尚未了解的,那就是我在前文中假定的我们思考时大脑与神经细胞所产生的振动频率,它或许比产生紫外线的频率更快。

[注意:最后一句表达了与我同样的看法。]

这些振动需不需要导线来承载和传递呢?它们会不会像无线电波那样,不需要导线就能通过以太传送出去?接收方怎样察觉并接收它们?是听到一串信号还是突然就发现有个人的思想已经进入到自己的大脑里了?

我们完全可以基于对无线电波的知识尽情猜想。正如我之前提到的,从理论上说,无线电波是众多理论上存在的振动形式中唯一能被我们辨别的。如果思想的震波和无线电波类似,它们就必须在大脑、世界乃至宇宙间不停息地流动。身体也好,头盖骨也好,别的固体物质也好,都不会对它们的流动造成阻碍。因为不管物质有多坚固密实,它们总能穿过围绕在每种物质分子四周的以太。

你也许会问,如果其他人的思想正穿过我们的大脑并在里面形成并非我们自己思考产生的想法,难道不会让我们的思维发生混乱吗?

我想问,你怎么知道现在你的思想就没有与别人的思想搅和在一起呢?我已经注意到,有许多心理现象是我从来就没法解释的。例如,演讲者在进行演说时,要么感到激情澎湃要么就感到提不起劲儿。我对此深有体会,但我从来没办法把这类情绪的物理起因解释清楚。

在我看来,近来许多科学发现也许会在不远的将来使人们能够获知彼此的思想。思想可以在大脑间直接传递,不再需要言语、写作和其他目前已有的交流方式。

不用眼睛却能看见,不用耳朵也能听到,不用开口便能说话,这一天的到来不是不可能的。简而言之,大脑之间直接进行交流的理论基础在于,思想或活力是一种电子干扰形式,它可以被感应、接收,通过导线被传播到一定距离以外,或者通过无处不在的以太传播,就像无线电波那样。

其实已经有不少比喻暗示了思想具有电子干扰的本性。一根神经的物质构成与大脑的物质构成是一样的,它是出色的导电体。如果让一道电流通过一具尸体,你会发现尸体坐了起来,并且还能运动。通电后的神经会使肌肉像有生命的身体肌肉一样收缩。

不要害怕遇到反对意见,

记住:

成功就像一面风筝,

总是逆着风飞向天空的,

不是顺风!

别只盯着有多少薪水,

多做一些,

你会得到更多,

收益递增定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神经对肌肉的影响与电流产生电磁感应有些相似。电流可以磁化一根按特定角度摆放的铁条;而当无形的活力经由神经时,处于某个特定部位的肌肉就会发生收缩。

我们有理由认为思想和活力具有与电流一样的性质。电流被看做以太的波动(以太是科学家假设的物质,它弥漫并渗透在所有空间与物质里)。我们相信以太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如果没有它,电流就无法穿过真空,阳光也无法穿过空间。所以很可能只有一种类似性质的波动才能产生思想与活力。我们可以假设脑细胞就像电池一样,产生的“电流”通过神经向全身传递。

那么它会不会在某处停留?它是否以波的形式从身体中传出,然后在世界中流动却不为我们所察觉?就像赫兹与其他人发现无线电之前,我们对无线电波浑然不觉一样。

每个大脑都是广播站,同时也是接收站

我不只一次地证明,每个大脑都是广播站,同时也是接收站。空中的“电波”是思想的振动。

如果这个理论成立,且相应的方法有效,请想象一下它会怎样帮助你收集、整理知识。这听起来似乎不太可能!

托马斯·潘恩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伟大人物之一。南北战争的胜利谢幕恐怕要先归功于他,因为正是他投入了相当多的热情在《独立宣言》的起草上,并且让那些在《独立宣言》上签名的人们下了践行它的决心。

谈及自己学富五车的根源时,潘恩这样说道:

任何一个通过观察自己来了解人类心灵进步的人,只能看到两类思想:一类是我们通过反思和思考产生的,一类是自动跳入我们大脑里的。之后经过初步判断,一些不期而至的“访客”会受到我的礼遇。我会尽可能仔细地审视它们。正是从它们身上我获得了目前所拥有的全部知识。至于学校教育,那只是为了让你以后能够自主学习而投入的一小笔资本。每个学生最终都要变成自己的老师,因为没有什么知识能够被强行施加给你的大脑;你能记住它们是因为你首先理解了它们。如果只是单纯地死记硬背,任何知识都无法在你脑海里扎根。

潘恩为我们描述了每个人都曾有过的经验。每个人都会遇到这种情况:某种思想或者观念从外界跳入自己的脑子里。如果连一次这样的经验也没有,那就太不幸了。

我相信,每个大脑发出的思想频率都会由以太接收,并保持振动,这样的振动永远都不会停止,它是产生思想的方式之一。另一种产生思想的方式就是通过以太适时地、直接地与发射思想频率的大脑产生联系。

每一次失败都是因祸得福。

如果没有失败,

你就无法获得某些必要的经验。

许多所谓的失败,

都只是暂时的困难。

因此,思想振动理论要表达的是:无边无界的宇宙空间现在和以后都会是一个“思想图书馆”,你可以在里面找到人类有史以来所积累的全部思想。

评注

思想振动理论会在生活中发挥什么作用呢?你也许在恋爱时或是与工作伙伴在一起时会隐约感觉到这个原则,比如每个人都在考虑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结果你们在同一时刻想到一块儿去了。

你也许会注意到,思想振动的频率强度会增强它们对其他人的影响力。当你在听一个激情四溢的演讲者演讲时,你难道不会偶尔猜到他下一句会讲什么甚至用什么词汇吗?有时候这可以被解释为简单的逻辑推理,不过即使你在听某人谈起你并不熟悉的话题时,也可能出现这种“心有灵犀”的情况。其实你脑子里并没有相关话题的知识积累,只不过其他人思想的力量把正在谈论的话题和观点传达给你了。

想象一下,然后学着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运用这种奇妙效应。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你要与两个乃至两个以上的大脑保持和谐,为共同目标努力。关键词就是:和谐一致、共同目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