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股权分置改革

资本大时代 作者:上海证券报社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股权分置成为横亘在中国证券市场面前的一座大山。在刘鸿儒的著述中,可见这样的话语:中国社会有特殊性,金融、市场都存在双重问题:一是所有市场都存在的共性问题——证券市场的信息虚假、炒作,这个问题国外有经验,我们也有办法;难就难在中国自身的问题,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一方面表现出国有制、国有企业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政府管经济的问题。政府的双重角色很难办,一是管理者;二是所有者,政府是最大的股东。

2005年,对于解决证券公司存在的问题,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向朱利提出了一个问题:“日均交易额达到多少,才能支撑证券业的生存?”朱利的回答是:“800亿元。”

“2003~2004年,市场没有交易量,银河当时一天的成本在400万元,但收入只有100万元,在这样的局面下,证券公司是无法生存的。所以说,券商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充满活力的市场;市场缺乏活力的核心原因,在于股权分置。”

在尚福林任内,破釜沉舟,股权分置改革艰难启动,圆满结束。其意义论及颇丰,不在此多叙。

股改解决的是历史问题,不是根本问题。即使股改完成以后,其他诸如公司治理,以及透明度等问题依然存在。不过,单就制度本身,现在中国股市最大的不稳定性已经解除。市场本身也度过了最近10年来的最危险期,有了相当的“免疫力”。

如今,“赌场”再也不能和中国证券市场画上等号,市场也没有“推倒重来”。当年的股市大论战本身没有太多意义,但是市场各方观点对于证券市场作用的认识,潜藏着对其发展方向的深切关注,由此所激发的证券市场发展路径和方法论的思想火花,一直影响着中国证券市场的改革发展。

从国家意志到国家能力

如果开设股市体现的是“国家意志”,那么,现在的市场则体现的是“国家能力”。这是市场和经济联姻之后的水乳交融,股市的组织力体现在无形的手把社会财力组织成国家能力。自从有了股市,就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组织能力和国家的效率。

在之前召开的深圳中小企业融资论坛上,尚福林主席在提到创业板与新兴战略产业的关系时这样表述:在准确把握创业板功能定位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市场运行的经验,逐步完善创业板制度规则,扩大规模,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尽早成为先导产业、支柱产业。

“创新”在百度上近40万次的浏览中,被编辑更新了78次。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的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

“从资本市场基本功能出发,辩证认识资本市场这把双刃剑,反思我们的交易制度和上市制度。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价值取向、政策导向、制度设计、产品推出都不能偏离我们建立资本市场的初衷。”

股权分置改革意义重大,因为它解决了资源流动问题。但并未毕其功于一役,因为在资源可以自由流动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资源的流向问题。只有解决了资源流向问题,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才能发挥,资源配置才能优化。

对此,张云东分析说,在交易制度设计、产品提供方面,我们应该一切从配置资源出发,不偏离主题,兼顾功能、效率、风险考量,不迷信西方,不赶潮流,不单纯追求流动性,不推出对资源配置无关的纯流动性产品。在衍生品的发展上,要牢牢把握其风险管理、对冲风险的基本功能,限制赌局式的衍生工具出笼。避免为职业投机者、金融大鳄做嫁衣裳且自我作乱,自毁长城。

就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正在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还原市场的本源,每一个创新都在于让市场回归到它的本质属性。中国特别需要的是培育一种宽容、怀疑、理性的批判精神。一种成熟的市场模式或制度一定是充满活力的,这样才可持续,才具有竞争性,才能真正反映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

历史学家唐德刚著名的“历史三峡说”认为,历史是在“定型——转型——定型”中变迁的。如同中国还没有走出“历史的三峡”一样,中国证券市场也正穿行在“20年的历史三峡中”。

中国处在3 000年未有之大变局,今后的30年十分关键,中国证券市场亦然。历史大势,浩浩汤汤。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