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存量市场的价值再造

资本大时代 作者:上海证券报社


20年来,IPO的繁荣构造了一个庞大的上市公司存量市场,酝酿着巨大的再融资需求,而这正是资本市场实现生产要素流动的第二个重要渠道,也是资本市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表现。

1990年12月,有个叫张近东的创业者怀揣10万元资金,在南京租下门店专售空调,取名“苏宁交家电”。2004年,苏宁电器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但在当年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仍看不到张近东的身影。6年后,张近东以45亿美元的资产荣登中国内地富豪榜榜眼。

这是资本市场价值再造的奇迹。上市6年来,苏宁电器先后实施三次定向增发,累计募资66.85亿元,近17倍于IPO融资额。期间,苏宁的营业收入从2004年的91亿元增至2009年的583亿元,净利润从1.9亿元增至29亿元。6年多的时间,苏宁电器股价累计涨了80倍。

苏宁的成功是创新商业模式通过资本市场持续融资做强、做大的案例。资本市场对提升存量上市公司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创造更大效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截至2010年11月30日,A股市场融资总额36 430亿元(包含已经退市或被吸收合并的公司),其中,再融资为17 518亿元。

存量市场的资源配置也体现行业的发展方向。不同的发展阶段,政府对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对行业的政策也在不断调整,而再融资对此最为敏感。以2010年为例,监管部门全面叫停房地产企业的再融资,这与国家对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控密切相关。与之相反的是,一些被列为重点发展的行业,不仅市场追捧这类企业的再融资,监管部门在审批方面也给予了更多的重视和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国际社会对环保的日益重视,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对生产要素流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10年以来,A股市场已有多起再融资案例,因为企业募投项目没有获得环保部门的核查而最终夭折。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以及产能过剩的行业,再融资也受到了限制。这说明,生产要素的流动不仅成就了一批企业,更在新形势下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除了资金流入,存量要素的流动同样产生裂变效应。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整体上市、吸收合并、资产置换等方式,进行行业整合,大批企业集团由此实现规模经济。

1995年,哈佛大学教授撰写学术巨著《新金融资本家》,盛赞全球基金业巨头KKR的并购运作模式,称其为“资本主义的修理车间”。那一年,KKR刚走过20载岁月。

如今,新兴的中国资本市场也迎来了自己的弱冠之年。并购重组制度从最早1993年《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的一个收购兼并章节,发展到今天囊括两大《管理办法》以及一系列配套文件在内的完整法规体系,重组市场成为助推生产要素流动的又一重要引擎。

2010年10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继续推进资本市场企业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于第三届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委成立大会上正式提出十项工作安排,成为自2009年8月证监会开展“推进完善资本市场并购重组”专项工作以来,首次正式、详密地披露重组改革目标、内容的纲领性文件。

我们梳理并购重组制度改革的历史沿革,可以清晰地看到,与资本市场整体发展一样,市场化也是并购重组的主要脉络,旨在推动市场中的存量生产要素再流动、再生金。

据统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2006~2009年累计交易额是2002~2005年的40倍;2006~2009年平均每宗企业重组交易额为46.7亿元,是2002~2005年平均每宗交易额的11倍。并购重组对提高A股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功效显著。典型案例便是近几年来我国钢铁、航空、电信、煤炭、医药等行业通过大规模整合,实现集团资产整体上市。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周勤业是这项工作的推动者和见证者。他说,鞍钢集团定向增发整体上市、上港集团换股合并整体上市、葛洲坝吸收合并整体上市,这三个案例是并购重组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典型明证。他在各地演讲时,总是慷慨激昂地总结——“并购创造价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