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雨愁煞人 心墙犹在
柏林——对于我至今是一个混合体,不仅因为这座经历了20年统一整合后的城市依然被沉重的心墙分割(从心理因素上观察,柏林依然被分为了东西两个区域);还因为柏林总让我捉摸不透,它的严肃、灰暗,带有沉重的历史烙印,同时它又是便宜的住所、欧洲新兴艺术家的温床,它是非常hardcore(硬芯)的,有着欧洲最好的电子乐景观。柏林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火得一塌糊涂。在诸多的亚洲杂志里,特别是近两年中国杂志人大篇幅的描述里,柏林成了一座创意和生命力极其强大的年轻城市,它似乎已经抛弃了自己的很多宏大历史篇章,展翅轻盈飞翔了。它像是一座巨大的艺术迷宫,让穿梭其间的人时常丢失了自己;又像是一座带有乌托邦性质的城市,让很多年轻人找到了一个生命的落脚地。因为租金便宜,生活成本低廉,柏林变得和其他欧洲城市不同,纸醉金迷不是它的城市特征。从价格上讲,柏林很亲民,但这并不代表德国人谨慎的态度已从根本上改变。
在柏林,可以空谈理想,花一年半载计划你的人生轨道,但这并不是说柏林是一座缓慢的休闲城市。在矛盾丛生的现代柏林,只能讲,柏林年轻人把一种理想变得很扎实,大家都抓紧了时间,努力创造。柏林形成了一股包容的气场,把很多不好的和好的都收入城市内里。
在我2009年冬季造访柏林前,我曾经错失了在夏天访问柏林的机会——6月夏日是探访柏林的好时机。我的柏林之行在11月,柏林冷彻骨,连日下雨 让我的心情分外糟糕。这是我所有的欧洲旅程中,全程下雨的一次。柏林似乎没有给我一种享受的意味。之前,我读了美国《Nylon Guys》杂志做的柏林专题,此次专题为大家勾勒了一幅柏林的创意图景,里面谈到多位想法卓著、生活流浪的艺术家和有理想的青年,从美国、加拿大、瑞典聚拢到柏林,把自己的很多创作放到柏林,他们觉得这里真是一个梦想家的乐园。我照此描述,希望目睹柏林的嬉皮层面,感觉柏林的年轻态度,只是当我真实身处柏林,心态却无法真正年轻起来。11月的冬日,天光在下午4点多就黑下来,我像一路和黑夜为伍,参观的景色又掺杂了好多历史阵痛,感觉近于步履维艰。冻雨中的柏林弥漫了一股轻雾,惆怅万分。
我在这一章开头说柏林给我一个混合体的印象,一方面它是沉静的、严肃的;一方面它又充满了撞击、硬芯性质、剧烈和破坏元素,在这一点上,柏林是年轻的。在众多的情绪和景致交替间,我需要学习德国人的严谨理性,把自己的柏林之行归纳成两个层面:一个属于历史,一个属于现实;一个是内心的,一个是可以触摸的。
柏林墙上的涂鸦
抵达柏林时是夜晚,一片漆黑的样子。德国朋友Lina 来机场接我,我才知道我到的是以前的东柏林的机场。柏林现在还在使用以前东、西柏林的两个小机场,一座大型的国际机场正在修建中。我们从“东柏林”坐了接近一个钟头的地铁到了“西柏林”,来到Lina 在柏林租的公寓。这位从小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的慕尼黑长大的德国姑娘,有着天生的优越感,她告诉我她绝不会到东边去租房子。自从1961年8月13日,总长169.公里的柏林墙将柏林分成东西两部分,到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东德人一直试图从东边逃到西边。在这段东西柏林对峙的年月里,共有5000多人从东柏林偷跑到西柏林,3000多人被捕,239人被枪杀。柏林,真是一座无法叫人轻松起来的城市。坐在地铁中,我很难想象,此前,因为东西分裂,地铁行驶在何处就算是跨越国境;而如今被打通了的地铁,又如穿越时光隧道,让人陷入一种历史的幻境和沉思中。就此,我在柏林的第一站,从探访柏林墙的残垣断壁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