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美同志最近一段特别忙,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要找她的人是那样多,我们一直担心她会不得已而婉言谢绝,因此去看她前是颇踌躇了一阵的。
但当和她联系后,却得到了分外热情的回答。她说,少奇同志年轻时曾在上海学习和工作过,新中国建立后,又多次到上海,对上海的发展和建设一直是十分关心的,上海的同志要她谈谈少奇同志,怎能不见呢?无论怎样忙,哪怕是只有几分钟的时间,还是要见的!
王光美同志1979年7月担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局长的职务,主要负责国内外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现在和她的四个孩子住在北京新建的一座公寓大楼里。她的居室并不大,陈设也很简朴。客厅里有几个沙发,书房里放一张写字台、两把藤椅、一个书橱、一个文件橱,就再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了。书房一角的地上,堆了高高的几沓文件,这是新近送回的一些过去抄去的东西,她还来不及整理。但在这些东西中,她也发现了一点“意外的收获”。那就是少奇同志过去干地下工作时,用各种笔名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过去她怎么也收不齐,有些笔名根本就不知道,现在经过“文化大革命”中全国性的搜寻“罪证”,都夹在一起送回来了!
但在居室环境中,最引我们注目的,莫过于挂在客厅墙上少奇同志的那张照片了!
这是一张过去没有发表过的侧面照。寂静的夜里,只有些许白发的少奇同志正在台灯下全神贯注地批阅文件。台上散放着文件,堆着几沓书报。左面有一个茶杯,右面雕花玻璃瓶里插满了盛开的迎春和海棠。这是一张色调柔和、意境很高的可以令人产生许多联想的生活照。王光美同志非常珍惜这张照片。她说,这是50年代初期她自己拍的,具体日期已记不清了。当时她看见这种情景,颇有所感,没有惊动少奇同志,就利用台上那盏台灯的自然光拍了下来。因为是自己拍的一个真实的历史镜头,再加上是劫后幸存的一份纪念,所以就更加觉得可贵了。她说,照片中的那只一位外国大使夫人送给她的雕花玻璃瓶已不复可寻,只有那只景德镇烧制的细瓷茶杯还在。每当看见这些,她就感到少奇同志依然还活着,依然在她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