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与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
早期的印度文明诞生于印度河畔——和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一样,这里的哈拉巴社会以农业为主。每年,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的雪水携带大量沙泥,在这里沉淀下富含养分的土壤,成为农业社会的必需条件。很可能在公元前5000年前,印度古人便开始栽培棉花。
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德拉维人建立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统治印度河流域直到公元前1900年才开始衰落,是为哈拉巴社会。
哈拉巴文化衰落后,西北方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向印度河流域迁徙。这个以畜牧业为主导的民族,逐渐向东和南方向扩张,到了公元前6世纪初,在印度形成了20多个国家——史称印度次大陆的“十六国时代”。雅利安社会下,还形成了影响深远、直到现在还没完全解除的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前两种是统治阶级,后两种是被统治阶级。
印度的恒河流域南部,即孟加拉湾的北岸,于公元前7世纪建立了以摩揭陀为中心的国家,后在公元前4世纪,往西北扩张成为难陀王朝。而此时正处于波斯帝国的扩张时期,强大的波斯人从居鲁士立国后,于大流士一世时期向东方控制了印度河流域,时间近两个世纪——但在波斯宽松的民族政策下,印度河文明仍然得到了发展,并且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
不过,这里小国林立,是一盘散沙,并不是统一的印度民族。
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灭亡了波斯之后,向东把版图扩张到印度河流域。因此,公元前327年至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与印度文明发生直接对话。
雄心勃勃的亚历山大东征军挟灭波斯之余威进入印度河流域文明区后,迅速收编了许多小国,直到杀至真纳河东遇上波拉伐斯时,才算遇上一个可以较劲的印度国家。
波拉伐斯远不及波斯,但在古印度时期算是个强国,有步兵3万人、骑兵4万人,并有战象200头。从兵力上看,与东征军相当。
但在军事巨人亚历山大面前,这些力量很快便被瓦解。印度河以西地区并入马其顿帝国。
亚历山大走后,在印度河上游的旁遮普留下了一支军队。随后,印度的月护王率领当地人民起义,赶走了马其顿人,并向东推翻了恒河流域的难陀王朝,建立了孔雀王朝,定都华氏城。
像吹气球一般在10余年间迅速扩大10多倍的马其顿帝国在亚历山大死后,很快陷于主将之间的纷争之中。大约在公元前305年或在公元前307年,纷争主角之一塞琉古在底格里斯河畔建造塞琉西亚城。公元前305年,塞琉古征服了印度河流域西北的巴克特利亚。紧接着,向东进入印度。
此时,孔雀王朝已经统一了印度半岛上除了南端以外的地区。塞琉古率军直入印度,一路杀到国都华氏城下。但此时的塞琉古军费拮据,加上其他一些因素,所以没能一举攻下华氏城——并且还吃了败仗。
约两年后的公元前303年,双方签订和约,塞琉古把印度河流域以西的大部分土地割给孔雀王朝,而作为象征性的回报,孔雀王朝给了塞琉古500头战象。塞琉古所割让的土地,约为今天的阿富汗、印度河以西的部分伊朗疆界。
孔雀王朝时期,东方的中国正处于汉朝,加上西方的古罗马帝国,三者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
阿育王时代,孔雀王朝发展到全盛时期。王朝版图扩展到除印度半岛最南端以外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阿育王死后不久,帝国便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后一个国王被推翻。从此,印度半岛不断遭受外族入侵,先是中亚的大夏希腊人在公元前2世纪初侵入印度西北部,接着又有安息人、塞种人、大月氏人的入侵。在贵霜帝国时期,从印度河西部到恒河流域中部的地区,均归贵霜帝国控制。
在阿拉伯帝国全盛时期,印度也在其控制范围之内,并且发生了一件对现今世界影响巨大的事件——阿拉伯数字的传播。
公元前2500年前后,古印度的哈拉巴社会出现了铭文记数法,经过2000多年的演变,接近公元元年时,有两种数码通行:卡罗什奇数字和婆罗门数字。公元3世纪到5世纪,西北部旁遮普地区的数学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约公元700年,强大起来的阿拉伯人征服了印度,发现在旁遮普地区有着惊人的数学水平。
公元771年,印度北部的数学家被抓到了巴格达,从此,阿拉伯人将这些起源于印度的数字学说融会贯通,传入西班牙。公元10世纪,又由教皇传入欧洲其他国家。至于传入中国时,已是13世纪到14世纪,但由于当时中国有“筹码”这一数字,所以阿拉伯数字并没有得到推广,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真正普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