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罗马分裂(2)

世界是部战争史 作者:黄于


公元161年,哈德良义子安敦尼去世,其两位养子共主罗马——这是罗马历史上首次两帝共治。两帝之一马克奥里略允许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边境定居,从而埋下蛮族入侵的隐患。公元180年,在再次对日耳曼人开战时,这位罗马皇帝病死军中,而此时,罗马开始衰败了。  

继位的罗马皇帝康茂德放纵无度,不理政事,于公元193年,被情妇及近卫军所杀。继位者成为近卫军的傀儡,并很快被近卫军所杀。而后,近卫军竟然荒唐地宣布将皇位进行拍卖,谁出钱最多就可以当皇帝——这回买到帝位的人,自然也只是个傀儡,根本就管不住各行省的军队。在其登位后,叙利亚总督第一个就不把他放在眼里,自立为帝,不列颠总督亦造反。然后是多瑙河中游的潘诺尼亚行省总督起兵攻进罗马称帝,并处死花钱买帝位的那位。前番那些玩帝位于股掌之间的近卫军亦被处死。  

潘诺尼亚总督塞维鲁攻进罗马称帝后,立马和叙利亚那位自立为帝的总督开战,公元194年败之。公元197年,击败起兵的不列颠总督。  

塞维鲁出身军人,不把长老院放在眼里,并用没有文化的士兵将其替代。大量扩充军备,使得罗马的军事力量在其任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雄厚程度。公元前199年,强大的罗马人打败帕提亚人。在他死前,其遗言竟然是:“愿你们兄弟和睦相处,让士兵们都发财,不要管其他人。”足见军事扩张在其心中的地位。   

塞维鲁两个儿子并没有像他希望的那般和睦相处,即位不到一年,卡拉卡拉便杀了盖塔及同党。不过卡拉卡拉的命也不长,公元217年他领兵东征帕提亚,途中被近卫军杀死。杀死他的近卫军自立为帝,并立了一位共治皇帝,不过次年,全部被杀。  

几乎整个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都在这种混乱中度过——比之东方古代中国的数次长期内乱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不断的行省军队拥兵自重、自立为帝,视弑君如儿戏,甚至联手其他行省搞分裂。中央的皇帝只能不断扩编军队,以对付地方军队,但这又势必造成新的军人独揽政局。  

这种混乱在近卫军长官戴里克于公元284年造反称帝后,得到缓解。戴里克的称帝与前面的那些帝国皇帝稍有不同——正式抛弃“元首”称号,使用帝号,头戴皇冠,身加皇袍,臣民须行跪拜礼。其在位年间,进行了军制改革,缩小行省规模,划成100多个行省,10来个行省合为一个行政区,地方总督不再出任军职,以此来避免先前的总督造反乱象。  

戴里克之后,出现了著名的君士坦丁王朝——驻守西方的君士坦丁于公元312年统一西方各行省,并于公元314年击败了一统东方的李锡尼。公元323年,结束罗马帝国分治的局面,成为唯一的统治者。这个时期,东方的中国差不多处于晋朝的“八王之乱”。

君士坦丁时期,划罗马帝国为四大行政区,以三个儿子分治。废除祸乱百年的近卫军,以骑兵队替代,招募大量的蛮族士兵以提高军力。公元325年,信奉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召开会议,确定了许多基督教之教义,为基督教日后1000多年盛行于欧洲奠定了基础。  

此外,君士坦丁大帝还营建新都于博斯普鲁海峡——黑海西南部往爱琴海、地中海的出海口位置。这与中国唐朝时期的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形式类似。东都君士坦丁堡,成为罗马分裂之后东罗马帝国延存千年的保障之一,亦即如今的伊斯坦布尔。  

和古代中国一样,分封制度一旦铁腕人物死去,极容易陷于内战。君士坦丁一闭眼,其子马上大打出手,争夺帝位。罗马帝国又陷入兵乱,直到公元353年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最后胜出。这位皇帝最大的成就就是“条条大道通罗马”——修建了许多的硬质公路,相当于如今的高速公路。君士坦提乌斯死后,其堂弟朱利安为帝,大肆反基督教。公元363年,死于征讨重生的波斯帝国途中。  

说到此时已经重生的波斯萨珊王朝,必须提一下鼎盛时期曾称霸中亚百余年的贵霜帝国以及帕提亚帝国。  

公元前3世纪中叶,正当马其顿王国天下三分,东方的塞琉古王朝对盘踞埃及的塞琉古王朝开战而无暇东顾时,由北方进入中亚草原的帕奈人乘机在公元前247年独立,国名为“帕提亚”,又称“安息帝国”。公元前238年,塞琉古出兵帕提亚,一度败之,但塞琉古王朝因内乱而退。帕提亚虽一度在威胁之下向塞琉古纳贡,但国家一直未被灭掉。  

随着罗马帝国东征塞琉古王朝,后方小国纷纷独立。帕提亚乘机往西打,于公元前155年占领两河流域东边的米底,并于公元前141年攻入两河重镇塞琉西亚——当年塞琉古建都于此。从此,巴比伦尼亚地域尽归帕提亚,其版图东起中亚西南部,西至两河流域。  

公元前130年,面临两面夹攻的塞琉古王朝安条克七世一度夺回米底,但很快又被帕提亚人夺回。并且,很快于公元前1世纪初,将塞琉古王朝挤到西亚邻近地中海的叙利亚这一小块地盘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