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看,选手们的这些特长似乎有点儿像聚会上大家玩的小把戏,没什么实际用处,甚至还有些枯燥。但是在采访了一些选手之后,我发现情况并非想象的那样。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智力的局限性以及我所接受过的教育的本质。
埃德·库克(Ed Cooke)是英国人,这次来美国参加记忆力锦标赛,算是一次春季训练,以备战夏季举行的世界记忆力锦标赛(由于不是美国人,所以他在这次美国记忆力锦标赛中的分数不算数)。我问他:“你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是记忆天才的?”
“啊?我可算不上什么记忆天才。”他笑着说。
“那难道你有影像式记忆?”我接着问。
他又笑了:“影像式记忆纯粹是骗人的鬼话。世界上根本没有这种能力。我的记忆力也就是普通水平。其实,参加比赛的这些人的记忆力都很一般。”
他的话有些让人难以相信,因为我刚刚亲眼见到他轻轻松松地背下了252个随机数字,好像这些数字就是他的电话号码。
他接着说:“其实,如果你能把普通的记忆力运用得当,就能获得超群的记忆能力。”埃德的脸方方的,留着齐肩的棕色卷发,穿着一件外套,领带松松垮垮的;最不协调的是脚上的一双人字拖,上面居然装饰着一小面英国国旗徽标。他也许算得上是最不在意穿着打扮的参赛选手之一了。埃德今年24岁,但是从身体状况看,他就像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他的慢性关节炎最近复发了,走起路来有点儿跛,还拄着一根拐杖(他把这叫做“胜利的支柱”)。他和本·普里德莫尔以及其他我采访过的选手都认为,他们现在做的事情普通人也能做到,而且很简单,就是要学会“用更能帮助记忆的方式”来记忆,这种方式就是“超级简单”的记忆术—“记忆宫殿”(memory palace)。“记忆宫殿”是2500年前希腊诗人西蒙尼戴斯站在一座宴客厅的废墟前发明的。
“记忆宫殿”,也称“旅行记忆法”或“位置记忆法”(method of loci)。广义上讲,记忆宫殿属于记忆术(ars memorativa)的一种。古罗马政治家、雄辩家西塞罗(Cicero)和教育家昆体良(Quintilian)后来将其完善成一套规则,并编纂成书。到了中世纪,记忆术开始广泛应用于宗教领域,信众们使用这种记忆术记忆布道词、祷文以及恶人落入地狱后所要遭受的各种惩罚等。罗马元老院的元老们也利用这种记忆术来记忆他们的演讲词。据说,古雅典杰出的政治家地米斯托克利(Themistocles)靠这种记忆术记住了两万雅典人的名字,而学者们则利用这种方法来背诵书籍。
埃德告诉我,参赛选手们把自己当做是“一项业余研究活动的参与者”。他们的目标是拯救早在几百年前就失传的记忆训练法。他坚持说,记忆力对古代人而言是很重要的。经过训练的记忆力不仅是一种方便的工具,也是人类智力的基本组成部分。另外,当时的人们都认为,训练记忆力有利于塑造人的性格、发扬谨言慎行的美德,进而帮助人们建立一套道德标准。只有通过记忆,人们在思考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才能真正地刻入脑海,而相应的价值观念才能真正地形成。那时候,人们利用记忆术不仅仅是为了记住一些类似扑克牌这样无用的信息,更是为了记住一些基本的内容和思想。
在15世纪的西方世界,德国人古腾堡(Gutenberg)最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在他之后,人们开始批量印刷书籍,书也随之成为商品。这样一来,以往完全需要记忆的重要东西就都可以被印成文本保存下来,记忆慢慢地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曾经是古典文化和中世纪文化的重要内容的记忆术,到了这个时代,随着神秘学和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炼金术一起消失了。直到19世纪,记忆术才重新出现,但也只是作为一种表演节目在狂欢节中穿插表演,同时也被人们编成了俗气的自助手册加以流传。到了20世纪的最后几十年,记忆术再度复活,但也仅仅止于记忆力锦标赛这类奇特的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