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并购:天下英雄尽入毂中(2)

庄家之死 作者:陈斯文


2003年10月,中纺机正式开始了它的整合之路。在严晓群的策划中,中纺机将会把目标直指海外,将意大利斯密特公司收入囊中。那是欧洲第二大的纺织机生产企业,几乎代表了国际最先进的纺织机技术,却因为经营亏损,急于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买家。严晓群放出风声,公开宣称“中纺机将成为斯密特最大的股东,到时候,中纺机将会完全不同”。

在商业理念上,这实在是一个十分成功的模式:通过注入资本与新技术,整合传统产业,不愧为产融结合、新兴技术催化的妙招。在2001年的时候,华晨的仰融正是用这样的跨国整合策略,将华晨汽车和英国罗孚牵到一起,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合作。事实证明,严晓群这一次的成功收购,的确令中纺机一跃成为亚洲技术最先进的纺织机生产企业。而且,在2004年前后,严晓群还得到了一次非常不错的机会。他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把两个相当优秀的品牌结合在一起,用专业的态度,实现了“亚洲第一纺织机企业”这个目标,真正在纺织机制造这一领域达到了巅峰。

在实际的运作上,严晓群似乎也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在恢复了中纺机自身的造血功能之后,他把中纺机已经过时的产品生产线裁撤下来,把高附加值的中高档产品销售比重提高到50%以上,同时将意大利斯密特公司的生产线整体迁移到上海。重组改制后,仅仅10个月,中纺机的品牌效应就得到了恢复,市场占有率也持续提高。2002年的中纺机年报显示,其成功地实现了亿元的销售收入,同时把银行负债降到了9 000万元。日后,同上海科技一起,中纺机成为支撑斯威特资产规模的主要支柱。

中纺机一役的成功,让严晓群的商业生涯出现了一个诡异的拐点。

在此之前,无论是开发办公自动化设备,还是从事通信领域,斯威特一直都是实业型的企业。在一次记者访谈中,严晓群还信誓旦旦地说:“我和斯威特都是做实业的,不玩‘空手道’。我们斯威特希望成为中国一流的高科技企业。”

老实说,严晓群说这些话,是相当有资格的。早在2001年,他一进入集成电路产业,就用投资控股的方式,实施了一系列整合行动。其先后与合肥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进行合作,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中国最有实力、最富产业经验的集成电路设计一流人才都网罗到了斯威特门下。据统计,共有2位工程院院士、20位博士生导师、100多位教授和副教授加入了斯威特集成电路产业的专业技术队伍。依靠这支技术队伍,严晓群在两个月内就成立了苏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意源科技有限公司两家以中央处理器(CPU)集成电路和网络安全芯片设计为主业的高科技公司。日后直到斯威特遭遇危机,濒临土崩瓦解时,这支强悍的技术队伍仍然被认定为斯威特最大的一块优良资产。

2002年,斯威特拿到了6个国家“863”项目,在2003年,这一数字更是增长到了11个。对此,严晓群感到相当自豪,他对记者说:“哪个民营集团能在两年里拿下11个‘863’项目!可以说,在这一块我们是做得最好的。这个话不是我说的,是专家说的,是中国第一流的权威说的。”

这番话颇为豪气干云,抓了一手好牌的严晓群说这些话的时候,斯威特已经走过了第10个年头,拥有50多个成员单位,年销售收入超过45亿元,形成了以电力设备、通信器材、集成电路设计这三大产业为支柱的高科技集团。然而,严晓群却并没有专心在高科技领域认真做下去。在资本市场上的先后两次得手,让他开始改变自己的观点。当初,他开发防伪点钞机和微波通信设备,费尽力气去开拓市场、铺设渠道,亲自跑遍全国多个城市去布点、应酬,尽管利润不菲,但所耗精力却也同样巨大,最后还没能避免“被仿制”的命运。这样的经历让他对实业的热情越来越淡,最终彻底移情资本运作。

不过在当时,这样的变化却并非所有人都能够体察得到。尽管在今天看来,那支强大的技术队伍,最终成为了斯威特进行资本运作的一块招牌,但就当时而言,无论严晓群最后的目的是什么,他在斯威特的内部管理以及在专有领域的经营手段,都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

2002年是斯威特创立的第10年,严晓群在南京总部举办了一场“重奖科技功臣”的活动,评出优秀团队、优秀经理人、优秀员工,然后分别给予了丰厚的物质奖励和高调表扬。这个评选活动从斯威特创立的那一天起,从来未有中断。

在斯威特内部,严晓群的管理观念令人肃然起敬。他最看重的就是集团中数百名专家学者。每逢年节,严晓群必亲自携全体高层登门拜访这些知识精英。为了吸引新人才,斯威特采用了多种灵活的方式:专家学者可以选择技术入股、任选现股或期权;如果对股份不感兴趣,则给予与国际同等级人才相当的高年薪;对于那些不想离开高校的教授,斯威特还会与学校共建股份公司,由专家教授直接出任董事长或总经理。在一次高端会议上,他说:“价值的回归才能带来人才的回归,尽管斯威特的实力和跨国公司相比有不小的差距,但对于国际级人才,我们要力争给他们国际级的待遇。在研究所的资金方面,我们更要全力支持,给他们创造最好的条件。”

因为严晓群的缘故,斯威特和一些草莽型的民营企业不同。在斯威特集团内部,有一种很浓郁的尊重知识的氛围。在通信和集成电路领域,斯威特能够囊括中国绝大部分最优秀的人才,严晓群的功劳实在不可埋没。

斯威特土崩瓦解之后,有许多媒体采访过斯威特的旧员工以及一些商业观察家,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对斯威特日后的资本运作并不认同,但几乎每一位受访者对于严晓群在人才引进以及企业管理上表现出来的精细与心血,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