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壹 心怀篇(12)

宽怀人生 作者:延参法师


4 走过烦恼人生 实践大爱无言

佛法浩若烟海,博大精深。但是,它来自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是从生活当中提炼出来的,揭示人生真谛的思想理念。

慈悲是佛教最常用的词汇。所谓慈悲,简单地说,就是无条件给予众生快乐,不忍众生受苦,让众生离苦得乐,希望众生从一切痛苦中解脱出来。慈悲是人世间最美好、最高尚的情感,是至高无上的爱。慈悲是真正的平等,就象太阳的无限光芒,无分别地遍洒世界每一个角落。慈悲心是一种彻底的利他之心,是一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奉献精神,没有丝毫自私的成分,没有任何负面影响。

世界本来很干净,因为有“我”却不同。我们受无始以来的无明和烦恼习气的牵绊,很难把我们内心的“我”抛掉,要发起慈悲心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这个“我”与慈悲互相抵触。然而,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慈悲的种子。提升我们的人生品质,完善人格,真正从各种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广行菩萨道,誓愿度众生,发起大慈大悲之心,开启这个无价之宝,便成为可能。

要发起真正的慈悲心,首先必须对痛苦有足够的认识和体验。人生无常,痛苦连连,生老病死,天灾人祸,不如意之事等,比比皆是。由于这些苦难和不幸可能没有发生在身边,我们会有些麻木,不容易被这些苦难所触动、所震撼。我们可能认为,痛苦是别人的事,与自己无关,甚至从未想过这些事也许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更没有想过死亡随时都有可能来临。更有甚者,有时还会幸灾乐祸,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内心的自私、贪婪、愤怒、傲慢、嫉妒、狭隘等在作祟。

要破除“我”,就要去掉我们内心的自私、贪婪、愤怒、傲慢、嫉妒、狭隘等。为什么我们不能慷慨布施,因为担心“我”会受到损失;为什么我们不能忍辱,因为认为“我”会受到伤害;为什么我们不能无条件地帮助他人,因为觉得这样“我”会吃亏;为什么我们没有勇气承担众生的苦难,因为害怕“我”会因此失去幸福……由于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精心建造的“我”的牢笼之中,所以很难对他人生起真实的慈悲心。

由于根深蒂固的“我”的存在,我们很难真正关爱他人,我们对别人的爱和帮助是有所求、有所得的,即使没有物质的回报,至少希望别人在精神上有所表示,假如对方连一句感激的话都没有,我们就会失落、难过,开始埋怨自己为什么要做一个好人。而真正的慈悲是无我的,是无私的、默默无闻的奉献,他知道帮助别人就是在成就自己、完善自己。

在深刻理解无我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认识到一切现象在本质上都是虚幻不实的,是空性的显现,是个人自心的投影。我们所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从根本上说都是不真实的,都如梦幻泡影一般,了不可得。如果我们能保持这样的信念,就能逐步消除对外境和自我的贪恋。我们的执著愈少,就愈能看清一切现象的虚假,进而不被其迷惑。这样,内心的焦虑、恐惧就无从产生,慈悲心也就开始生起。因为我们深深了解到,众生之所以在轮回中遭受永无止境的痛苦,根本原因就是无明,不了解一切现象的本质如梦幻般虚妄不实,从而产生颠倒执著。

要发起真实的慈悲心,认识到众生与自己是密不可分的。所有众生都有佛性,在这一点上,众生是平等的。即使是所谓的邪恶众生,我们也要看到他们本质上都具有佛性,而不应轻视他们。这个世界并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因为好与坏都是由因缘和条件决定的,并非一成不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