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 作者:杨元松


2010年春天,万恶的旱魔踏足我们美丽的山野。起初,我们用自己的蛮干劲儿解决了生活用水问题。在抗旱大战来临之前,我们并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只是感觉生活用水比往年困难一点而已。

但是我发现,我们六年级的女孩杨海叫同学每星期总要请一两天假。起初她在请假条上只说家中有事,因为孩子不愿说,我也不便细究。这样过了两个星期,我隐约觉得这孩子有什么难言之隐,于是单独询问了她。

这一问可把我吓了一跳--原来她的爸妈常年不在家,家中就她和两个弟弟,他们的生活用水,要用大水壶到很远的地方背,双休日背的只够用两天。上课期间,下午放学去背就晚了,只得请假!这时候抗旱大战已经打响,党和政府在行动,爱心人士在行动。

我们也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和用水情况做全面摸底。同时,一向很重视写作教学的我让孩子们把自己生活中的感受用日记写下来,也当作摸底的一个事项。

这一摸就摸出了一大堆让人震撼的问题来:杨海叫每天放学回家,要做饭给两个弟弟吃,早上天不太亮就得起床做饭(因为离学校太远,他们中午不能回家吃午饭),几乎每天都得到山里去背柴,下雨时还得种坡地的玉米;杨敏的爸妈也常年在外地打工,她带着弟弟要做家务,要按时到一公里以外的公路上去背政府工作人员运来的水,要养一群鸡,下雨了也要种地;徐梅的爸爸去世几年了 ,妈妈常年在外打工,她也带着两个弟弟上学、放学、做家务、种玉米、种菜,到山中背柴、背水;父母离异、记事以来几乎没有得到母爱、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的徐艳,只要在家,几乎所有时间都用来帮助爷爷奶奶,不管是做家务还是种地,样样在行,奶奶身体不好,懂得感恩的孩子用她的勤劳尽量报答爷爷奶奶的养育之恩;杨海刚自小失怙,母亲早改嫁,现在,他几乎每天都得跟着视力非常糟糕的爷爷背水,他还小,只能用装二十斤的塑料壶……

对于孩子们日记中提到的事,我还是有点半信半疑,于是我和我的同事连续往一些留守儿童家跑了几趟,事实证明,现实比他们日记中记述的严重得多!

我感慨于孩子们的坚强,他们在日记中的那些长吁短叹,某些人可能认为那代表他们不够坚强,但是,如果把别人放到当时那种残酷的现实中,某些认为他们不够坚强的人恐怕就不是叹气,一定是惨叫、一定是活不下去了!

我们的遗憾是,因为能力原因,为孩子们做得太少了,偶尔送点水,主要是询问他们面临的困难,鼓励他们战胜困难、笑迎美好明天。于是,孩子们的日记在一天天的堆积,我们一如既往地和他们谈心,谈现实,谈未来,今天是这样,明天也是如此!我们认为,让孩子们看到美好的未来,这点非常重要,要把这一点变成孩子们生活和学习的动机、动力和出发点。

将留守儿童日记出版,是我一年前的心愿。当时抗旱激战刚刚结束,被孩子们生活状况震撼的我,某一天在读孩子的一则日记时忽然想起:这种精神、这种生活,如果呈现在都市的孩子眼前,会怎么样呢?要把山区孩子们的生活呈现给都市的人们(包括大人和孩子),我最先想到的是图书。于是,这本日记就顺理成章的出来了。

首先把日记集的稿子递交出版社是去年八月,后来是以电话和电子邮箱的方式推荐、投稿。我本以为这样的材料到了出版社或出版商的眼前,会立即产生震撼,社会也会即刻为之一亮。可是,当得知我们不可能具备自费出版的经费之后,在好多出版单位里稿子就成了垃圾。我百思不得其解,好在我坚信人间有爱,继续收录着孩子们的日记,也继续抱着与仁者握手的幻想,继续发邮件和打电话。

几经周折,遇上了“北京时代华语”和江苏文艺出版社!他们接到稿子就决定了他们的努力方向,这是我和孩子们几世修来的福分!我亦认为整个社会当有所思考,因为我认为这事与“小悦悦事件”差别不是很大,“北京时代华语”和江苏文艺出版社比陈姨更有勇气,他们关顾的不只是深山里的一群孩子,城市的家长和孩子都必然从这本日记中受益匪浅。

接下来,为孩子们的未来操劳的是黔西南州副州长贺登祥先生。当他得知这本日记即将出版、且寄望他作序时,先生没有二话,直接答应,书还没有印刷,相应的研讨会已经在他的计划里,留守儿童的明天已经是他的大半个心事。

在这里,本人代表小作者们,诚挚感谢“时代华语”和江苏文艺出版社、感谢贺副州长、感谢王定芳老师!感谢支持这本书出炉的我的同事!

现在,这本书基本算是“大功告成”了。值得说明的是我并不是要把孩子们的生活现状告知广大有爱心的人们,然后让大家一起去“改变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我不是在大呼小叫地说:“给孩子们幸福、别让他们干繁重的劳动!”也不是说:“孩子们过得太贫苦了,给他们一点物质帮助吧”--都不是!我的想法是:不必太急切地改变他们的处境,但是一定要为他们探讨寻找美好明天的做法和意志,让坚强的人认识更坚强的人,让处境相近的人互相激励,把苦难当财富享受!一句话:不要用可怜的眼光看他们,要用赞赏的眼神为他们加油!即使要为他们修路铺桥,也是我们背后的秘密,不能让他们认为有爱心人士在就万事大吉。

愿留守儿童不再是社会的潜藏病灶!

愿我们不再为留守儿童纠心!

愿养尊处优的孩子因为这本书变成自立的强者!

愿仁者平安幸福!

杨元松

26个留守儿童的老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