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生其实就是抢资源的过程。“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句话不知创造了多少商业化教育的商机。这个口号实质上是一个商业性的广告语。
每年中高考前夕,很多学校和部分教师都照例为创收不失时机地以辅导学生备考为名,开办各门学科的复习补课班。他们为了招揽更多的补课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都别出心裁地打出这个口号:“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知有多少学生的家长在这个口号的蛊惑下,唯恐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既不问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必要补课,也不问这补课是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预期效果,都心甘情愿地掏腰包让孩子去交费补课,且补课费用不菲。这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工薪家庭而言,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样的备考补课班年复一年,久盛不衰,就是因为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态。
只要顾客是因为感动而产生的商业行为,甚至是冲动的购买行为,我们都可以归为感动营销的范畴。这种感情也可能来自于恐慌性的购买心理。恐惧让人失去了安全感,生怕在拼抢人生资源的过程中,“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其实很多课外补习班正是这种恐慌心理的表现。
这些补课孩子的家长把钱交到补习班老师手里的时候,能够得到一个心理安慰,自己的孩子经过这样一折腾之后,可能就不那么差了。在这种恐慌心理作祟之下,何止学生家长,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这种恐慌营销的受害者。在当下,做房奴而不成的愤懑,也正是这种恐慌心理在作祟。
销售人员都知道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价格其实是受供求关系影响的,市场供需平衡的时候,就不会产生恐慌性的购买或者抛售现象。事实上,市场运作的情况是很复杂的。资本和舆论导向对于市场的扭曲作用是很普遍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市场上才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的疯狂案例。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营销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局。商家会有很多很高明的策略,正所谓大象无形。我们在前几节中谈到的都是运用情感策略对顾客进行引导,利用各种营销手段吸引消费者购买,获取顾客忠诚。其实还有相反的策略,那就是驱赶消费者购买,不过这种霸气营销的布局一般都非常之大,单个企业已经不能完成这样的布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这样的利益联盟形式叫做利益集团。他们操纵市场,制造利好,甚至将自己的影响力上升到政策层面,给消费者留下很小的出口。这样,消费者就会产生恐慌性的购买行为。
《经济为何恐慌》一书的作者说,在美国最动荡的时候,金融业一年的利润还超过了4000亿美元,与此同时,实体经济的利润却大幅损失。而且是越恐慌,就有越多财富从实体经济转出来,钱都去了金融业,这样金融业就越能制造更大的恐慌。
其实疯狂营销的运作就像草原上的牧羊人一样,消费者在某些利益集团的眼中就是羊群。无论在国际还是在国内,我们都看到了这样的羊群效应,其实羊群中的羊也是有思考力的,只是个体在大的商局面前无能为力。但即使在这样的商业格局中,布局的时候也必须对消费市场和消费者的心理有透彻的了解。
很多专家都说,国内的房价其实是买家抬上去的,很多购买者其实有着自己的思考力,知道一套房子的真正的价值在哪里。但是买家千千万万,不可能团结起来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所以在利益集团面前就成了待宰的羔羊。在市场体系中,这些集团化的地产集团实际上构建了市场联盟,他们不约而同地坚守着一个隐形的规则,制造稀缺,让本来供应充足的市场变得供不应求。供需平衡就这样被打破了,这种平衡被打破以后,我们就看到了资本力量在房地产市场的掠夺行为。
在房地产市场,卖方的相对团结使他们能够采取基本一致的行动,而买房的是千千万万的个人消费者,是散户,散户没有领导者,也没有目标,只能各自行动。先期入市的房产购买者得到了甜头,于是跟随者也就大量行动了。在两三年内,房地产几乎掏空了一代年轻人的口袋。无数本来不该置业的年轻人都成了“房奴”,透支着自己的未来。尽管如此,他们不后悔,因为房子升值了。这些消费者为自己“抢”到了资源而高兴。
更多的购买者开始跟随入市买房,这造成了市场真正的供需失衡。于是,房价就如火箭一样不断攀升,在房价不断攀升的过程中,制造了全民性的购买恐慌。在房地产疯狂的时期,消费者为获得一张房屋预售书排三天三夜队的情况在全国各地大量上演。消费者之间为争夺一个房子的购买资格大打出手。在这场买卖双方的博弈中,买方阵营在利益集团完整的策略面前完败。
回过头来理一下本节的思路,在理解消费者心理以后,商家可以用感动营销的策略去为自己的顾客服务。如果条件许可的话,他们可以尝试调动消费者的感情,让消费者为之疯狂,他们还可以人为地制造市场短缺的机会,同时利用资本的力量给予消费者利好的期望,让消费者盲目跟随,最后完成自己的营销布局。市场的力量并不总是有善的一面,市场的“恶之花”同样可以让人猝不及防。但是作为百年企业是不会这样做事的,因为正义的财富才能和社会实现共赢。市场博弈是残酷的,但商场还是容情的。那就是真正地尊重顾客,遏制资本的贪婪,平息社会矛盾,而不是制造社会矛盾。对于销售人员来说,要知道感动营销的价值,为顾客的真正需要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