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避难所的“大师级构造”
我的军士长常用“笨蛋才会让自己又冷又不舒服”这句话,来提醒我们要随时关心自己的情况。同样,一座稳固又良好的避难所,乃是重拾失去已久的舒适感的第一步,而我们所需要的,即是在搭建的过程中多付出些心思。相信只要遵循下面的这些诀窍,所获得的成果就不会太让你失望。
在开始工作前先脱去一层衣物,如果天气是潮湿的,就表示工作结束后会有干的衣服可穿,而不至于让每一样东西都浸泡在汗水中。
始终都要确认一件事:至少在天色变暗前两个小时开始动工,否则一旦入了夜,施工起来便会难上加难。
在开始动工前要先决定该构造的大小,否则在搭建后才发现不适合就太晚了。
记住!在下方的基础结构一定要结实有力,足以承受后续添加的一层层绝缘材料,并且还得能够承受无可避免的过多雨水,这会让最上面的几层浸泡在水中。
所有的避难所都应该朝向离强风风向90度的方向而建,这样会让该构造成为一处“防风林”,防风林与风标的作用完全相反,而且一旦营火有烟产生就会立刻刮走,不至于灌进避难所内。
确定避难所的骨架两端,比如A形骨架的顶部,没有紧紧附在主构造的上面,以免蓄积雨水,或让雨滴不断落在墙面。
充分利用任何材料,塑料布、防水布、雨披或是帆布,搭建自己的避难所。只要不是处于十分干燥的环境里必须用它们来搜集雨水,它们就还有其他宝贵用途,不但可以盖在头上产生防水的作用,还可以保护我们免受下方袭来的阵阵寒气。
别忘了,许多条人命都是被黑色的垃圾袋所救。它可以用来当“防风林”,防水效果也一流,因此可别小看了它的特性,救人一命绰绰有余。
如果用雨披或类似材料来做有防水作用的避难所,那就要确定,它是以45度以上的角度立于地面,并保持拉紧的状态。这样可以确保一旦有雨水便会立刻排掉,且不可能穿透它的纤维。
修葺避难所墙面和屋顶所用的一层层绝缘材料如树叶和苔藓等,应该由底部一层层往上添加,使得后续的每一层都叠在下面的那层之上。而且铺的层数越多越好,在“老天要张开大口”时尤其如此。
所组成的“格子墙”不需要特别整齐,以免浪费无谓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不妨根据材料的天然形状决定整体的形状和“纹理”。
任何的避难所都得在四周挖掘排水渠道,让下到山腰的雨水可以顺势流入其中。
即使夏天也永远要确定一件事:位于你下方的地面要经过良好的隔绝处理,否则的话,就很可能造成热度(及舒适度)流失。
可以把松针填塞在塑料袋或是多余的夹克里,制成绝佳的羽毛被、绒毛被、床铺底垫和枕头等等。
在入睡之前,不妨把苔藓、羊齿蕨或香蒲塞进夹克和裤子里,制造出所谓的气袋,并在寒冷的夜晚产生隔绝作用,远离寒冷。
基于同样原理,不妨在夜里松开鞋子,塞进上述植物。
《荒野求生手册》读书网在线试读连载完毕,更多精彩,请参见原书。呼吁您购买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