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敦荣
选专业其实不重要
与我国本科教育一样,美国本科教育一般也需要四年时间,也要求学生选择某一专业。但在对专业的理解上,中美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高等院校,专业是一个固化的教育范畴,学校的教育活动和要求都是根据专业来设计和组织的,学生在入学前就要求选择一个专业,而且确定之后无论你多么不喜欢或多么不适应,一般是不能更改的。近年来,一些院校实行了转专业制度,但不少学校将转专业作为一种奖励措施,规定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才容许享有这一权利。这样一来,学得好的转走了,学得不好的留下了,转走的学生到了新专业常常又很难成为学得最好的。所以,这样的转专业制度不但不能提高教育质量,相反,可能带来了教育质量下降的后果。
学生和教授正在讨论数学问题
在美国,学生入学前可以选择专业,也可以不选择专业。美国各类院校设置的专业和专业方向达到七百多种。这些专业大致可分为文理专业和职业预备专业。文理专业是在基础学科基础上设置的专业,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科学、经济、统计、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等。职业预备专业包括各种工程科学、商业管理学、法学、医学、公共管理学,等等。文理专业教育不以培养对应于特定职业的人才为目的,更侧重对学生进行一般知识的教育,注重教授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广泛兴趣,激发学生科学钻研的精神。选择职业预备专业的学生大多是准备将来本科毕业后,进入硕士级别的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等。这些学生一般有比较明确的努力方向,通过四年本科的学习,打好基础,毕业后根据不同职业院校的要求,有的可能需要经过几年实际工作的历练,进而申请职业学位。比如,商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通常要求申请MBA和MPA者具有至少3—5年的工作经验,而法学院和医学院则没有这样的要求。
大部分美国高等院校并不认为学生入学前的专业选择是他们最终的兴趣所在。所以,即使那些要求申请者在填写申请表格时注明专业的学校,也都允许学生在一年,两年,甚至三年以后转专业。学生入学后,学校会给每一位学生指定一位导师。这种导师与我国高校的辅导员不同,他们是专任教师。美国高校的教师不仅要承担课堂教学任务,还要担负指导学生的责任。导师的职责不是指导学生具体的学习生活,而是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帮助学生安排自己的课程,指导学生选择专业,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由于学校规模有大有小,导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在不同院校是不同的。一般而言,一个导师少则指导几个学生,多则指导几十个学生。
美国高等院校不鼓励学生过早地一头扎到理工科专业中去。他们认为,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只要对阅读有兴趣,将来学习成才就没有问题。对本科教育而言,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完人”或“全人”,使学生具有人文与科学知识的修养。只有具备这种修养的人方能称为“受过教育的人”或“知识分子”。至于理工科专业,则是一种技能,受过教育的人通过适当的训练是完全可以掌握的。 正是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美国本科教育的头两年,学生基本不学专业,而是花很多时间涉猎百科,纵横文理,为日后进入专业学习打下广博的基础。很多大学吸引优秀的应届高中生申请就读的条件之一,便是其所谓的“核心课程”。比如,哥伦比亚大学是这样看待“核心课程”的: 核心课程是哥伦比亚大学(本科)教育的基石。作为哥伦比亚学生才智开发的关键,核心课程的目标是为哥伦比亚全体本科生,无论其将来的专业或方向如何,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使之谙熟文学、哲学、历史、音乐、艺术和科学上的重要思想与成就。
通识课程的学习一般持续1—2年。在这期间,学校会组织各种活动,提供机会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所开设的专业。学校通常会组织一、二年级学生轮流参观各系,请各系高年级学生、毕业校友,或是任课老师介绍本专业的情况及毕业后的去向,或是定期召开专业说明会。有些学校甚至要求一年级学生必须参加专业说明会以获取一种特别的学分。这些活动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各专业的情况,做出理智的专业选择。
毫无疑问,美国高校本科教育是有着十分严谨的计划性的,但是,各院校却没有一个适用于全校全体本科生的统一的教学计划,也没有一个适用于各院本科生的统一的教学计划,甚至没有一个适用于各专业本科生的统一的教学计划,他们所称的教学计划是一个由各类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所组成的、具有很大弹性的、适应本科生各种学习需要的、庞大的课程体系。大致而言,一所高校的教学计划主要包括低年级本科生所必修的核心课程计划、高年级学生应当主修的专业课程计划以及其他供学生任意选修的课程计划,有的院校还有不占学分的课程计划、培训课程或活动计划,由学生自愿参加。各高校的核心课程计划通常都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几大基础学科领域的数十门课程,学生根据对不同学科领域课程选修的规定,在有关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爱好,选择规定学分或门数的课程,作为自己的核心课程计划。如斯坦福大学要求本科新生在人文概论计划、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世界文化、美国文化与性别研究等四大领域修满9门课程,在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工程科学与数学领域选修3门课程,但其中2门课程不得同属一个学科领域;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选修3门课程,其中必须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各选1门课程。这样一来,即使同时入学且在相同学院或学系或专业注册的学生,所修的核心课程也都是各不相同的。
各院校的专业课程计划一般为三、四年级本科生所开设,通常分为初级专业课程和高级专业课程两类,选修高级专业课程之前,必须修满初级专业课程所要求的学分或课程门数。有的大学要求学生选修高级专业课程后应写出本科毕业论文,或在专门组织的高级研讨班上发表自己的发现与见解。有的院校在专业课程计划中也列出专业核心课程或课程组合,要求学生必修或限选。对于任意选修课,学校一般不作具体要求,凡本校开设的课程都可以选修。当然,有的课程本身附加了选修的条件,学生如果任选,也要达到相应的要求。任选课一般在大学一、二年级选读,为学生拓宽视野,增加知识,培养兴趣服务,也为高年级学习专业课打基础。因此,可以说高校没有针对某一个年级或某一个专业大学生贯通整个本科四年学习过程的教学计划,每一个大学生的教学计划都是在一定原则指导下由学生自由选择的各类课程所组成的,具有对学生个体的适应性,但不具有普遍适用性。所以,在一届学生毕业时,一个专业的毕业生所修的全部课程可能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的。各院校对学生转换专业实行十分宽松的政策,只要学生提出申请,一般都能满足,学生还可以多次转换专业。当然,转换专业后,就要按所转专业的要求来选修专业课程。美国高校本科生中有很大比例的继续教育学生、从其他院校转学来的学生以及从初级学院或社区学院升上来的学生,还有一些学生来自于开设了高校低年级课程的高级中学,对这些学生的教学计划,学校都有详细的规定和要求。
美国高校对学生转专业持十分宽容的态度,学生转专业现象十分普遍。很多学生不仅多次转换专业,而且还在多所院校转学或选修课程。那么,一个学生最后到底按哪个专业毕业呢?答案是以其修选的专业课程为准。即只要学生所修专业课程达到了该专业的要求,通常是基础课加几门高级课程,即被视为本专业的学生。如果学生在校期间所修课程达到了两个专业的要求,那么,在他的毕业证书上将注明双专业。由于一些相近相关的专业往往共享某些基础课程甚至高级课程,所以,双专业是很常见的。虽然学习双专业压力很大,但它有助于拓宽就业之路,因此,还是有很多学生愿意接受挑战。
作者简介:
别敦荣,男,教育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先后在华中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和原华中理工大学工作,担任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评估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兼任复旦大学高教所兼职研究员、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教授、辽宁科技大学兼职教授、福建农林大学兼职教授、肇庆学院客座教授、济南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外贸学院兼职教授、三峡大学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