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诗人彭斯诗云:“你尽夸结交了多少权贵,/说昨夜又同公爵碰杯。//但小虫还是小虫,/即使它爬上王后的发缝!”
我没有查到这首诗写于哪一年,但可以确定的是,彭斯卒于1976年。鉴于这个时间,以及当时落后的交通、资讯情况,基本上可以断定,彭斯写此诗时,不会知道意大利珍珠商人萨尔瓦多?阿萨奇制造出来的黑珍珠传奇。否则,他对自己的观点,恐怕要重新考虑了。
黑珍珠原产于法国,产量既小,品质也不佳,几乎没有任何市场。1973年,萨尔瓦多试图开发这一产品,将它推销到全世界,却遭到了惨败:当时根本没有人能接受这种又灰又暗的怪东西,萨尔瓦多连一颗黑珍珠都没有卖出去。
萨尔瓦多并没有灰心。他又用了一年时间培育出了一些好的样品,然后带着它们去会见自己的老朋友——著名珠宝商人哈利?温斯顿。哈利将这些黑珍珠放到自己第五大道的店铺橱窗里,和其他名贵珠宝一起展示,并标上令人难以置信的高价。同时,萨尔瓦多在多家影响力广泛的杂志上连续刊登整版广告,原本“养在深海无人识”的黑珍珠,很快被捧成了稀世珍宝。
黑珍珠还是原来的黑珍珠,但当它被摆到珠宝店的橱窗里,和钻石、红宝石、绿宝石一起展示时,它的价格就在瞬间得到了提升——我们往往很难直接判断一件物品的价值,而需要相应的参照物。它所处的环境,与它最邻近的物品的价值,就是重要的参考。黑珍珠和其它稀世珍宝摆在一起,人们自然也就认为,它就应该是稀世珍宝。
这个标准同样可以用来衡量人。大众心理是,你所在的圈子,你所结交的人,你所读过的大学,你所在的单位,你所担任的职务,都是判断你个人身价的参照物。《围城》里的韩学愈,用一个买来的“克莱登大学”博士文凭,骗到了系主任的位置;而他的“校友”方鸿渐,因为不肯用假文凭,结果只当了个副教授——谁知道韩学愈和方鸿渐的真实水平?大家只是理所当然地觉得,在“世界名校”读过博士的人,水平也应该很高罢了。
所以说,彭斯的比喻并不恰当:爬上王后发缝的小虫的确还是小虫,但能结交权贵、与公爵干杯的人,怎么也不可能是个平头百姓吧?
黑珍珠效应的启示是,如果一个人想取得更大的成绩、有更高的身价,那就需要把自己置身于更高的平台,结识更出众的人物。就像黑珍珠有了钻石、珠宝陪衬就马上增值一样,跟许多优秀的人在一起,给别人的印象,自己自然也是优秀的。同时,有了更好的环境,也确实有利于结识更广的人脉,学习更多的东西,最终让自己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