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青把美化英雄的希望寄托在化妆上。化妆师化的妆,她怎么看也不满意。座谈会上,江青用铅笔指着童祥苓的脸比划着:“他眼睛圆,上下不能再画了,再画就成大核桃了。外眼角可以淡淡地往上画一下,不难的,你们看……”她要来一张白纸,在纸上画着,“睫毛要黑一些,往上卷一些,你们有没有睫毛夹?”“有就要用,要千方百计地使我们的英雄人物美些。”她左右看看,像是在捕捉下一个猎物。“沈金波!”江青大声叫着参谋长的扮演者。“你怎么面黄肌瘦的?是不是不给你吃?”显然,江青对《智取威虎山》剧中第二号英雄参谋长的人物形象也不满意。
沈金波一愣,无言以对。过了半天才说了一句:“我身体挺好,我还觉得胖了些呢。”京剧演员毕竟不同于电影演员,他们首先要会唱、会做、会打,然后才能考虑形象。可江青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又是那样完美高大,电影拍摄也只好迁就着了。
有一次在北京审查《智取威虎山》,江青将周恩来也请来了,同时来的还有张春桥、姚文元、康生等人,看架式是一次正规的审查。这一次和以前一样,江青让于会泳坐在她身边,随时回答她提出的各种问题。
“打击乐队坐在哪?在台下吗?”
“不,在台上。”
“怎么那么响?把乐队的那个话筒拿掉。”于会泳立即将这些意见记了下来,以后再排演,那个话筒就不会再出现了。
杨子荣出场了。江青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杨子荣的帽子太难看了,往后面戴了不说,两边还耷拉下来。”……第二场,李勇奇出场。“李勇奇喊妈不要带哭声,不要吼。应该一声比一声强:‘妈……妈……妈!’江青在台下比划着大声喊起来。第三场的小常宝,也没逃过江青那张刻薄的嘴:“帽子又那么难看,毛那么蓬松耷拉,这是谁搞的嘛?!”……第四场几个军人刚一出场,江青就立刻喊道:“领章不红”……
于会泳一直负责《智取威虎山》,他坐在一边有些不安了,在江青身边不住地咕哝:“请首长批评,我们改进……请首长批评,我们改进。”
“嗯,现在的器乐编得不错。”江青点着头。
台上,演员们非常认真投入地演戏,杨子荣在常猎户家“访贫问苦”,激昂地唱道:“消灭座山雕,人民得解放,翻身做主人,深山见太阳。”音乐也跟着深情、激昂起来。江青歪起头凝神仔细听:“这里有个小过门,你们搞了‘东方红’曲调吧?”
台下的江青比台上的演员还要说得多。她身边的几位领导一般不说什么,特别是周恩来,他已经被京剧的旋律打动了,目不转睛地看戏,江青在旁边说了些什么,他似乎没有听见。“是。”于会泳赶忙回答江青。
“好!”
这可是难得的叫好。于会泳脸上露出了点笑意。
江青听着戏,突然问道:“童祥苓的嗓子怎么哑了?”
“累了。”于会泳回答。
张春桥坐在江青另一边,一直没有开口,这时插话说:“也有些紧张。”
因为江青不断提问题,发表意见,心思有时不在舞台上,杨子荣演“打虎上山”一段戏时,江青又和于会泳说话,错过一段“马舞”戏,这是江青最为关心的重头戏。因为江青喜欢骑马,早在延安时就学会骑马的江青曾对《红灯记》剧组回忆过她第一次骑上马背时的情形。
她对浩亮说:“我不会骑马。第一次骑上马背,马不走,我用棍子打了一下,马拼命地跑起来。我那时年轻,还会掌握点平衡,跑了两个小时,马才停下,我浑身像碎了一样。可我下来,还是跟大家握手,像没事一样。你练功也要有这种精神。”
江青没有看到杨子荣演“马舞”,马上拉下了脸。于会泳在一旁早已看在眼里,没等江青发作,赶忙说:“是不是演出后请江青同志再单独看看‘马舞’?许多问题我们还需要请教。”江青高兴地拍拍于会泳的手。结果整场演出她没再挑什么大毛病,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演员的服装、鞋帽上了,几乎出场的每一个角色的衣、帽、裤、靴、腰带、补丁,全都批评到了。“杨子荣的围巾要用个别针别住。围巾的颜色不够亮,要浅驼色或淡咖啡色,这一条偏紫,马上换!”……“哎,这个帽子,不好!我看也不要穿马靴了,看这副样子多窝囊,还是穿原来的吧,改回来,改回来!”……“腰带不行,扎得太往下了,再加上那顶大帽子,你看看杨子荣成了什么?上身长,下身短,头重脚轻。这可不行!”
……
演出完毕,周恩来等人随江青来到休息室,剧组领导与演员也被请来听意见。江青手拿自己头上常戴的那顶皮帽子迫不及待地谈起帽子问题,指示帽子应怎样设计。“像我的帽子这样,两边要直的。我这顶帽子比你们的好,边儿不能往外蓬出去。”
张春桥在一旁笑道:“我们今天看戏的时候,一直在议论帽子。”江青却没有笑意,拉长着脸,她指着童祥苓:“你,像顶了一口锅!”她对剧组领导说:“就像我的帽子那样,还可以把毛搞得短些。前面的那一块皮是方的,而你们的是圆的。我的帽子就不像大帽子,不信让童祥苓戴上看。”
“童祥苓,你戴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