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首席电影(11)

实话实说红舞台 作者:顾保孜


江青正在气头上,哪能容得有人提不同意见?她不耐烦地冲着狄福才嚷嚷:“现在就批!现在就批判!不用看。我知道,乔隆飙是我们山东人,出名的大土匪。你负责去办。”

狄福才知道这时硬顶不是办法,就不吭声,先离开火气冲天的江青再说。

哪知,不等狄福才想好缓兵之计,江青就下令批判《乔隆飙》。很快,报纸上就看见大块大块批判《乔隆飙》的文章。

狄福才觉得江青太没有道理了。他虽然不能和江青当面评论个是非曲直,但是,他也有办法叫江青鞭长莫及,瞪眼干着急。他保护不了曲波的作品,就想法保护曲波。过了几天,狄福才主动找江青汇报:“曲波的情况,我已经调查了,他现在在一机部工作,职务是局长。你要批判他,就下指示到一机部。”

江青一听愣了半天:“什么?一机部?”其实那天曲波来的时候,就已经介绍说是一机部的局长。江青好像这会儿才想起来,满脸吃惊。

狄福才故意在一边提醒她:“一机部虽然不属于文化系统,您的指示只要经过办公厅,就可以批转过去。”这几乎等于告诉她,你的指示要经过毛泽东审查的。

江青眼睛直直望着狄福才,好像不认识一样。渐渐地,她眼睛里的火一点点地暗淡下去,最后熄灭了,沮丧地一屁股坐在沙发里。她显然清楚,不属于文艺系统,又要经过办公厅,下达指示不是惹火烧身吗?!

江青只好愤愤作罢。“那就先批《乔隆飙》,作者暂时不要批判,以后看他的表现再说,不行还是要批!”

那时江青的权力之手还不能伸进中央其他部委为所欲为,曲波才免遭厄运。

“文革”了四年,才叫老百姓看上一部彩色电影,而且还有“革命旗手”亲自指挥,全国轰动,电影院爆满,笑话也层出不穷

自从《智取威虎山》的教学片出来后,摄制组的正式拍摄又一次进入紧锣密鼓阶段。有了经验,摄制人员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发挥,这时又有了一个懂京剧的副导演,比较熟悉京剧的文武场,武场使用小鼓、锣、镲等打击乐器,文场使用京胡、月琴等弦乐。镜头一下子就感到好分多了,场景和人物都活跃了起来,达到了渲染气氛的电影艺术效果。

1970年5月,终于将折腾了两年的《智取威虎山》搬上了银幕。

1966年到1970年,整整四年才生产出一部彩色电影,简直是中国电影史上一段哭泣的“蒙太奇”。然而,江青却欣喜若狂,犹如翻开了中国电影史上辉煌的一页。

整整四年,才叫老百姓看上一部彩色电影,而且还有“革命旗手”亲自指挥,又有舞台现成的戏,结果还要这么长时间才拍成电影。放在现在时代里,那些一天能换几部电影看的年轻人肯定不会相信!就是一笔笔地描,精雕细琢如水磨之工,也不至于用这么长时间啊!这不是“文革”一大奇观,一大讽刺,是什么?

怀胎四年,一朝分娩,不是稀世之宝,也是罕见之物。全国的新闻机构为这部彩色电影的宣传开足了马力,动用了一切舆论工具,大造声势:

“彩色影片《智取威虎山》在江青同志亲自关怀和直接指导下,在剧组摄制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拍摄任务。近日将和亿万人民见面。”

“神州大地尽情欢庆,八亿人民争看革命样板戏!”

“看样板,学样板,做样板!”

……

一时间,全国上下卷进了“样板戏”的急流里,掀起了学习“样板戏”的高潮。

各单位不惜停工停课,包电影专场,不管人们喜爱不喜爱,想看不想看,一律当作重要政治任务完成。想入党的算是一次政治考验;想提干的作为一种政治表现;有问题的人是一次端正思想的机会;根正苗红的人是一次政治灵魂的升华。总而言之,“样板戏”成了政治生命线,灵魂试金石。

历史的记忆有时是残酷的,有时也是有趣的。

“样板戏”电影公映的时候,各单位组织职工观看,开始还新鲜,可是老是叫一遍一遍地看,观众就腻了。常常是满场开映,稀落散场。人们借助放映时的黑暗,中途逃之夭夭。单位领导看见这个样子,怕完不成政治任务,上面怪罪下来,保准吃不了兜着!干脆在电影院的太平门上“咣当”落上一把铁锁,把观众锁在电影院里,让观众和“样板戏”相见容易别却难。

相传,四川曾经发生过一桩“样板戏”笑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