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红灯”高照(7)

实话实说红舞台 作者:顾保孜


江青突然眼睛一亮,朝着坐在一边陪同的国务院副总理谢富治喊:“谢副总理,立刻把张世麟从天津拉来!”谢富治马上点着头:“我就去安排,明天下午,他就可以押到。”

江青神气些了:“要他演传统戏,就要他这个功夫,岂有此理!敢不敢?看他的《挑滑车》、看他的《蜈蚣岭》、看他的《恶虎村》。叫他拿出全副本领来表演,偷懒不行。”见大家都不做声,只是呆呆地看着她,江青笑了,她习惯性地歪起头,颇有几分得意地说:“你们连样子都没见过吧?就为了他这个招,我每场《挑滑车》必看。我估计你们在学校都没学过。他不肯教。他还算不算中国人呀?如果他不算中国人,那就算了,把他驱逐出境。工农兵养活他几十年了,叫他赔偿!你们说应不应该?”

“应该!”年轻人哪里听见过这新鲜说法,都激动地异口同声叫道。

“叫他赔!叫他把基本功都教出来,他要是不把浩亮教好——”江青突然故意停顿一下,憋足了气力,提高了调门,“——枪毙!”那尖厉的高频声波直刺每一个人耳膜,年轻人不再激动了,而是瞪起惊恐的眼睛望着这个权势显赫,一句话就能置人于死地的“旗手”。好像那种不祥的命运也会顷刻之间落在自己的头顶之上。

“哈哈哈……”江青见大家瞠目结舌样,大笑了起来,“我这是气话,他月月工资上千,不让他赔偿行吗……好哇!”

两天以后,《红灯记》剧组领导李金泉利用江青审戏的空当,向江青汇报:“昨天晚上,张世麟来了。根据您的指示,我们先对他做了批判,然后让他表演了几个戏的搓步。”

江青一笑:“怎么样,他的搓步基本功很好吧?”“是不错,他的搓步基本功无论是前面的,后面的,左面的,右面的都很不错,我们正在学。”

“嗯,别忘了好好斗他。”江青没有忘记这是一个反动权威。

《红灯记》影片拍出来以后,观众还是比较喜欢的,不过不喜欢又能有别的戏看吗?对银幕上出现的“样板戏”,不论是怎样,都持厚道的态度。

电台报纸等舆论工具,就抓住了观众厚道和畏惧的心理,大作鼓吹的文章。

1972年底,八个“样板戏”在“未行先起尘”的喧闹中,终于全部拍摄成彩色电影。毛泽东陆陆续续都看了一遍,基本上也能满意。但是,在观看《红灯记》后,毛泽东曾为剧中革命人物被敌人杀害的结局感到遗憾。江青原以为主席会对她的“功绩”作一番评述的,至少也是个三七开吧!

毛泽东也好像和她捉迷藏,非常关键的时候,就不肯给她增加砝码,总是让她的天平摇摆不定,不能平衡。

江青无论怎样“霸”,她不敢霸到主席头上,中南海里只有毛泽东才能镇得住她,只有周恩来才能耐心做她的思想工作(以后江青反对周恩来,是最不得人心的)。江青自己也曾经说过:“我是秃子打伞——无法无天。”

毛泽东对《红灯记》的结局的“意见”,江青不能不理会。她连夜召集《红灯记》剧组的创作人员,商量着怎么办。大家谁也摸不着头脑,不知道错在哪里。可江青非要创作人员提出修改意见,怎样才能让英雄不死?

一个剧本从构思到排演,每个环节都经过仔细构思和推敲的,每一处埋笔都是为以后的结局铺垫的。英雄的结局是走向刑场,那么,它的情节就是围绕这个结局而设计的。现在中途再改,肯定没有办法做到缜密。江青才不管这些,只是强调让英雄都死了不好,革命就失去了伟大意义,前途就显示不出光明了。

大家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七嘴八舌出了个主意:把李玉和一家走向刑场的一场戏改成打劫刑场,把英雄从枪口下营救出来,送他们上山打游击。可又转念一想,《红灯记》又不是第一次公演,已经演了好几年了,早被群众接受了。现在突然改结局,恐怕费力不讨好,老百姓不会愿意的。江青想想也是呀,这一改不是乱套了吗?英雄一会儿死一会儿活的,让观众怎么理解“样板戏”的严肃性?随便朝令夕改的,以后“样板戏”还怎样保持其“样板”的权威?

江青一筹莫展,愁眉苦脸的,只好又去找毛泽东,对毛泽东讲这个戏演出后,已经演了这么多场了,大家反映还不错。外宾看了也受感动,还掉泪呢。现在电影也拍了。如果再改,观众会有意见的。毛泽东没有明白江青的意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