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走近周恩来(11)

红镜头中的周恩来 作者:顾保孜


1937年,他11岁。穷山恶水的土坳里几乎与世隔绝,好像战争与这个世界相隔很远。但自从他的哥哥被征兵去了南方的抗日前线,他们家就开始感受到日本侵略者的威胁。或许那时他还根本不懂战争的含义,并不知道父母是如何在穷日子里牵挂自己的长子。终于有一天,一封来自长沙的“光荣信”,彻底击碎了父母的牵挂。哥哥在长沙会战中战死。母亲几乎塌了精神支柱,把眼睛都哭坏了。她整夜整夜地哭啼……每当看见母亲一个人在山坡上烧纸哭诉时,他内心就涌上一种仇恨,一种失去亲人才有的切骨之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李自成故乡的水土,好像特别能壮汉子们的身坯。他长得瘦高,但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男儿的血性迅速催化他的雄心——我要自谋生路去挣大钱。

这个愿望一天比一天强烈。

由于贫穷的生活所迫,有一天,他终于离家出走。

14岁的他,走上这条不知漂泊何处的路。那心情那痛楚那苦涩那孤独根本无法用白纸黑字表达清楚。

那一夜,他竟然赤脚走了四十多里地。

他万万没有想到在这大悲大苦的路上竟走出了一个崭新的人生。

天放亮了,晨霭里,他看见远方有城墙的影子。

走近一打听,是绥德县,和米脂邻近的一个县。

他又饥又渴,双脚火辣辣地痛。

他忽然惊奇地看见几个穿灰色制服的人走了过来。咦,什么兵?

是不是红军?他曾在米脂城里见过,听说是穷人的军队,他走上去向他们打听:“你们是什么兵?”

“八路军,共产党的军队。”

“八路军和红军一样吗?”

“一样,以前是红军,现在打日本鬼子,改成八路军。”

一线曙光在心里猛然腾升:“我能当红军吗?”

“那你到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试试,那里正在报名呢。”

只要有饭吃,去哪儿都行。当时他不懂得革命道理,只要有饭吃不饿肚子便会得到最大的满足。

他终于弄清了要去的地方,伤心地垂下了头:“我没有钱上学。”

他们先是一愣接着仰头大笑:“傻兄弟,这是穷苦人的学校,是不收钱的学校。”

有这事儿?他惊奇地看着不远处人声鼎沸的报名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