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6.刘伯承(16)

毛泽东和他的高参们 作者:顾保孜


在兵力部署上,刘伯承在神头岭三面设伏。战斗打响时,由于我军埋伏部队伪装巧妙,在发起攻击前,进山的日军一直没有察觉。当战斗打响后,日军步兵还没来得及展开、骑兵还没上马、炮也没架起来便束手就擒,只十来个小时战斗便结束了。连从潞城赶来增援的日军108师团随尾部队、16师团林清部队的1?500余人,除100人逃脱外,其余全部被129师歼灭在神头岭上。

这次战斗被当时侵华日军称为“支那第一流游击战术”、“八路军游击战的典型战术”。

战斗结束后,长期在129师政治部工作的一位同志说:

“这种伏击战在我们外行人看来,简直是近于'押宝'的战斗,但是偏偏刘将军所筹划的伏击战,简直是打得百发百中。”这就是神算。

1946年6月,国民党部队开始全面内战后,蒋介石用重兵围攻中原李先念部,同时加紧向苏北等解放区进攻。当时,蒋军向各解放区进攻的兵力已达160万人,其中进攻晋冀鲁豫解放区的有24.9万人。而当时晋冀鲁豫野战军不过8万人,而且分为两个方向作战,人力紧张,压力也很大。但是,为了支援中原和苏北作战,把敌人吸引过来,迟滞蒋军的全面进攻,刘伯承指出:“我们的铁锤首先要击在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大动脉——陇海线上!打乱敌人发动内战的部署和时间表!”

当时,敌人配备纵深六七十公里,到处设置封锁沟和封锁墙。按常规应先扫除铁路以北的守备之敌,然后进击陇海线,而刘伯承却认为进行正面而有重点的猛袭,势必出敌不意,给敌人造成防不胜防的趋势。但解放军要取得预期的战役目的,突击部队就必须保持“闪电”般的战术特点,那就是不可顾虑自己的侧背,大胆撇开敌人的前沿据点,向纵深目的地挺进,对毫无防备之敌发起总攻。

乍看起来,刘伯承的这种布置似乎有点冒险,但刘伯承正是利用敌人固若金汤的防守心理突袭正面之敌,使敌人防不胜防。同时,刘伯承在战役的具体部署上也是非常严谨细心的,他在决定了主力突击部队的作战行动后,又布置了地方武装和民兵密切监视国民党部队前锋据点。

在刘伯承指挥下,晋冀鲁豫野战军一出陇海线,不仅切断了蒋军东西交通干线,吸引了正向华东进攻的蒋军主力5军、11师等部回援陇海线,接应了中原解放军突围,而且成为解放军战略反攻的第一次试探行动。

在巨金鱼战役中,刘帅指挥更为出色。当时,蒋介石调集重兵,妄图扫荡豫皖苏解放区,打通平汉线。由于敌人总是以几个旅的密集队形稳步前进,使我方难以下手。刘帅毅然采取“釜底抽薪”之计,甩开正面敌人,向东200里直插敌侧背,突然攻击巨野、金乡、鱼台,歼敌2.6万余人。敌军还想继续深入我解放区腹地,并佯渡黄河。刘邓大军则全然不顾,继续在东线与华东野战军形成钳击徐州之势。这是一次高度斗智的竞赛,蒋介石毕竟胆略不及,最后被刘邓大军牵着鼻子退了回去,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