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刘伯承(19)

毛泽东和他的高参们 作者:顾保孜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刘伯承一直是统领数十万大军的主帅,尽管工作很忙,但他还是千方百计地了解敌情,亲自阅读从敌军手中缴获的报章、杂志、日记、公文和下级审讯俘虏、询问敌方逃兵的记录。因此,他对敌主要军官的脾气、秉性、所属派性、地位、出身、作战特点、行动规律等基本都能掌握,这就使他能够在制订作战方案时,把敌人高级将领的指挥特点、行动规律包含其中,使整个战斗胜券在握。

在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深知日军指挥官傲慢自负,目空一切,作战时呆板地按照条令、操典、战斗文书行事的特点,便相应地制订作战计划,打了许多胜仗。响堂铺一仗就是一例。抗战初期,蒋介石数百万大军在日军的进攻面前节节败退,所以日军也把八路军当做蒋军,不放在眼里。1938年3月31日,敌军有180辆汽车将通过响堂铺前往涉县,刘伯承将军定下决心,要在响堂铺打日军的伏击,但是,日军会不会临时改变计划呢?这是人们最担心的问题。出自对日军指挥官心理的分析,加上对敌情的了解,刘伯承指出,只要部队注意隐蔽,不过早暴露行动意图,敌人是不会改变行动计划的。果然不出所料,那天上午敌人的车队浩浩荡荡开进了我军的埋伏圈,经过两小时的激战,全歼了敌人的汽车和押车部队。这一仗使前来观战的国民党军东路将领不得不佩服刘伯承将军的智谋。

刘伯承一生经历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全部过程。在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基本态势下,从游击战到运动战、阵地战,从小规模的战斗到百万大军对阵的大会战,从单一兵种作战到诸兵种联合作战,他都经历过、指挥过。战争的对象、规模、样式和特点都在不断变化,但刘帅却能以不变应万变。

无论什么局势,他都根据战争态势把握全局、灵活用兵,运用军事辩证法把战略、战役、战术统一起来。细心谨慎,再加上“包天胆略”,这就是他百战百胜的法宝。

毛泽东准备让刘伯承出任总参谋长一职。刘伯承幽默而风趣地说:“总参谋长我已经当过四次了,总没有当好嘛!我还是去办学校,搞教育,当教书先生吧!”

1950年,刘邓大军以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气势刚完成了解放大西南的任务,刘伯承身上的征尘未脱,硝烟未散,就被毛泽东一封急电催回北京。飞机离开他熟悉的山城重庆,越过巍巍巴山,茫茫汉水,江汉平原尽收眼底。金秋季节的江汉平原到处是丰收景象,果木成林,稻禾翻浪。俯瞰着脚下的锦绣河山,他不由得想到了新中国建设的灿烂前景,想到了毛泽东要他主持陆大筹建工作的电文,想到了军事教育事业即将出现的繁荣春天,他竟难以控制自己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这次工作岗位的转移,是毛泽东的信任,也是自己心甘情愿的要求。他决心不辜负毛泽东的期望,把军事教育搞好,搞出成绩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