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溢美之词,而是发自内心的话。在尼克松图书馆,竖立着10尊与真人大小一样的世界政治人物雕像,这是尼克松最为钦佩的政治家,其中排在最前面的是身着中山装、穿圆口布鞋,坐在沙发上健谈的毛泽东……
毛泽东会见巴基斯坦总理布托时,面对镜头再也不能站立了。这是他最后的外交会见,而留下的瞬间却令人苦涩和不安
为毛泽东拍摄,杜修贤是越来越恐慌。只要听到是游泳池的电话,他就忧心忡忡,不知拍出照片是个什么样子,能不能让读者满意?
新闻摄影强调真实,可是拍摄领袖人物仅仅靠真实还不行,特别是毛泽东的晚年摄影,很大程度不能全都依赖真实表现。这时,杜修贤感到他的相机是多么地沉重,不仅要有敏锐的观察,还要有准确的判断,并且迅速融进百分之一的瞬间。往往为拍摄能有把握,一般都是拍摄毛泽东和外宾握手,或是坐着谈话的镜头。画面就显得机械、呆板,缺乏生动的情趣。
1973年初,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又一次访华,毛泽东在他的书房会见了他。按照平时的规矩,他拍摄了毛泽东和基辛格握手的镜头。会谈结束,当他们起身中餐时候,杜修贤发现毛泽东的情绪非常好,不停地比比画画讲述他的观点和认识,他不由得举起机子,镜头里的毛泽东竖起了食指,基辛格正在注意倾听,后面的周恩来却默默无语,三人的神情特别有意思,有个性。他果断地按下了镜头。
照片发出来后,引起国外新闻舆论的重视,外电连续报道这张新闻照片,有的报道说:中国大陆的新闻照片改变以前陈旧的握手模式,照片里的毛泽东很健谈,他要用他的理论征服美国。
还有报道说:毛泽东竖起食指,论证他的一个观点,展现了一个东方巨人不可战胜的意志。五花八门的报道中也有莫名其妙的报道:毛泽东出现在镜头前面,周恩来总是小心翼翼退到后面,将聚光灯照在毛泽东的身上。
1976年5月12日毛泽东在他的书房里会见了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之后,仅半个月又要会见巴基斯坦总理布托。杜修贤走进毛泽东的书房,毛泽东坐在沙发里,头无力地靠在沙发背上。嘴微微地张着,似乎都能听见他艰难的喘息声。他一见,心里又凉了半截,今天保准又拍不到好镜头了。
人们从电视中可以看到,此时的毛泽东面容憔悴,缺乏表情,双目微睁,行动不便,宽大的裤管下露出了缺乏肌肉的足踝,叠放在沙发扶手上的一大摞方形纸块和一闪而过取纸擦拭口角的镜头,使人们不由得将中风后遗症与之联系在一起,据说他还患有帕金森氏病,亦即震颤麻痹。
布托笑容满面由华国锋陪同走进毛泽东的书房,毛泽东前两年和他见过,这次相逢,毛泽东的神情好像比以前精神些。毛泽东坐在自己的沙发上,他已经无法站立起来。双手被布托的双手紧紧地握住,毛泽东面部略带微笑,显得和蔼忠厚,古铜色的肤色显得光洁。
就在毛泽东用双手紧紧握住布托的双手的一霎间,毛泽东脸上浮现了慈善的笑容,杜修贤被这难得的表情激动坏了,成败在此一瞬,连忙按下快门。
当照片冲洗出来,连杜修贤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会拍出这么好的镜头?毛泽东和布托紧紧地握手,他面如满月,略带古铜色的肤色显得光亮和健康。
布托离开北京后,中国政府对外发布公告,宣布毛泽东今后不再在外交场合露面。
这时,杜修贤意识到他捕捉到的一瞬间不可多得的表情,是为毛泽东留下了的最后一张,也是非常成功的一张照片。
《》读书网在线试读连载完毕,更多精彩,请参见原书。呼吁您购买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