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6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1年1月25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英军强行占领香港岛,翌日由英国驻远东舰队支队司令伯麦(CommodoreBremer)率部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登陆地点就是香港岛上环水坑口街附近的一个海角。6月7日,义律代表殖民当局宣布将香港辟为自由港,允许船只自由出入,香港正式开埠。在英军坚船利炮的保护下,广州、澳门一批与鸦片走私密切相关的英资洋行纷纷涌入香港,抢先在香港岛北岸从铜锣湾到中环地段建立据点。14日,义律代表香港殖民当局首次拍卖港岛沿海土地,中标者包括25家外资洋行,大部分是英资洋行。其中,怡和洋行投得铜锣湾东角地段,林赛洋行投得湾仔春园地段,宝顺洋行投得中环皇后大道中地段(今置地广场附近)。怡和洋行是鸦片战争前广州最具实力的英资洋行,正式名称是渣甸·麦地逊公司(JardineMatheson&Co.)。1844年,怡和将公司总部从澳门迁至香港铜锣湾东角。为了解决香港与广州的交通问题,怡和联同香港9家洋行组成一支快艇队,定期往来于省港之间,运送邮件、旅客。
1843年,香港首任总督璞鼎查(H.Pottinger)抵达香港,取代义律主持香港的殖民开发。香港开埠初期的经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842年8月《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后,上海得长江之利、腹地广阔,跃居为全国最大的商港,香港的商业地位一度受到影响。不过,19世纪50年代,有两个重要事件对香港经济发挥了积极的影响:首先是1847年和185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先后发现金矿,掀起淘金热潮,大批中国劳工经香港远赴美、澳当苦力,极大地刺激了香港苦力贸易的兴起;其次是1851年洪秀全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上海及长江流域的商业活动备受影响,一批资金和劳动力也从动荡地区流入香港,香港对华贸易商港的地位再次凸显。
19世纪70年代,香港经济初步繁荣,外资洋行的数量增加到200多家。著名洋行有英资的怡和洋行、宝顺洋行、太平洋行、沙宣洋行、太古洋行等。香港早期的外资洋行,主要业务是经营大宗货品的远洋转口贸易,包括鸦片、棉纺织品、洋货、茶叶、丝绸和中国的土特产品等,其中以鸦片贸易最为重要。随着转口贸易的发展,英商还将投资的触角伸向当时香港经济两个最重要的行业——航运、仓储码头、船坞业和金融业。这一时期,经营仓储码头的香港九龙码头及仓库有限公司、经营船舶修建的香港黄埔船坞和太古船坞相继创办,配合了香港航运业的发展。香港逐渐形成了以转口贸易为主的经济体系。
19世纪下半叶,由华商经营的贸易商行也得到迅速发展,最瞩目的就是南北行、金山庄的冒起。南北行的业务早在香港开埠前一百多年已相当活跃,主要由广东潮汕地区的商人经营。这些商行所经营的业务,将北线天津、上海、福州、厦门、汕头等地的豆类、食油、杂粮、药材和各类土特产品经香港转销到南洋各埠,又将南洋暹罗、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的大米、树胶、锡矿、椰油、沙藤、海产等货品经香港贩卖到中国沿海各埠,形成一个以香港为枢纽的国际性贸易网络。南北行商号发展很快,到19世纪70年代已达到30多家,著名的有元发行、干泰隆等。金山庄的崛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末以后美国西岸和澳大利亚悉尼相继发现金矿。大量华人移民北美、澳大利亚和南洋,增加了这些地区华人社会对中国货品的需求。由于切合海外各埠华人社会的需要,金山庄、南洋庄等在短时间内迅速冒起,到19世纪末已达到100余家。与南北行不同,金山庄主要沟通东西方向的贸易,而且主要由广东籍商人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