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林宗岐较为神秘,她的发迹也颇为耐人寻味。公开资料显示,林宗岐生于1933年,中国外交学院毕业后进入外交部工作,1993年退休。林宗岐退休后一直不曾公开露面,直至1999年夏天,她以20万元人民币价格受让海南中恒实业20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1%,成为该公司董事。此后经过一系列不为人知的变更,林宗岐升任海南中恒总经理并成为法人代表,股权也增加到15%。通过该公司,林宗岐对其他多家公司成功控股,而这时她仍躲在幕后,尚未引起各方注意。
随着名下各公司业绩的迅速飙升,林宗岐浮出水面。2006年10月,林宗岐以125亿元人民币财富,位列胡润百富榜第274位,为海南首富。这一年,她73岁,仿佛一夜之间冒出,令人震惊不已。
以上荣氏父子、卢国纪、梁光夫和林宗岐5人,均有不俗背景。卢国纪虽是继承父亲衣钵,但民生公司其实是白手重建。因此,他与梁光夫、林宗岐一样,仍可称得上白手起家。这些人创业时都已超过60岁,恰应了那句古话——“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而他们相继在2005年至2007年的3年间进入富豪榜,正是拜中国经济的强势崛起所赐。
7、壮心不已的草根英雄
1949年以后的中国商业,出现了长达30年的断层,这30年是富豪集体消失的30年,财富传承戛然而止,第一代创业者无以继承财富,只得白手起家。即便是生意一度达到鼎盛的荣家和卢家,也因不可抗拒的外力,生意中断达30年之久,而卢国纪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重建民生公司尤其耐人寻味。
1978年改革开放,千疮百孔的商业环境得以修复,因此催生了大批创业者。于是,人们看到,百年商业家族的后人荣毅仁父子、卢国纪等再度投身商海;难以计数的草根阶层也抓住改变命运的机会,以各自擅长的方式登上商业舞台;而在1992年“下海热”的鼓舞下,公务员也纷纷加入创业大军,资格最老的当然是梁光夫与林宗岐,而尹明善和何清华也是晚年下海队伍中的佼佼者。
起步艰难
值得一提的是,老富豪群体也可以再细细分层。其阶层构成如橄榄状,头尖肚圆。荣、卢这样家世深厚者屈指可数,梁光夫、林宗岐等政府官员也只占一小部分,中间占绝大多数的是草根出身的平民。作为数量最为庞大的基层群体,平民是社会的基石,他们的成功推动了社会的整体前进。
这些人身上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迹,他们自幼吃苦,养成勤奋耐劳的品性,创业前从事各种行业,比如姚巨货当过游击队员、赵章光是赤脚医生、鲁冠球做过打铁学徒,等等。其中农民、工人、教师和军人占绝大部分,如徐传化、徐文荣和何享健都做过农民,吴炳新、宗庆后是工人出身,刘永好、何清华和尹明善都曾做过老师,任正非有从军背景。后三类人常站在时代前沿,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因此,他们的事业也比其他人更具爆发力。
所有年长富豪中,何享健与鲁冠球创业最早。出于摆脱贫困的本能,两人改革开放之前就搞起了私人经营,并且颇有阵势,但囿于政策限制,多为时代所挤压。他们的境遇反映了特定年代的商业风貌。
1968年5月,何享健与23名同乡凑了5000元,创办“北街办塑料生产组”,生产玻璃瓶和塑料盖等小产品,在走南闯北推销中培养起最初的市场意识。鲁冠球自称是“1969年创业”,这年7月,他带领6个农民,用4000元支撑起“宁围公社农机厂”。2009年,鲁冠球还特地举行了一次创业40周年的纪念活动。而实际上,早在1962年,他的米面加工厂便在家乡开张,后来他又开了一个铁匠铺,修理自行车和农机器具,生意很红火,但触犯了“禁止私人经营”的红线,没多久就关门大吉。
今天看来,何享健和鲁冠球的企业之所以在“文化大革命”中生存下来,是因为他们采取了集体所有制的形式。无论是“北街办塑料生产组”,还是“宁围公社农机厂”,都张贴着“公家”的标签,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合法外衣”,政策转变时的“保护伞”,庇护他们度过一次次风暴。
山西人姚巨货和温州人赵章光则没有这么幸运。改革开放前一年,姚巨货带领村民跑运输,被打为“走资派”,锒铛入狱;赵章光在家乡开了一间小诊所,偶然间研发成功治疗脱发的“101生发剂”,因为没有产品批文,很长时间里只能暗中兜售,以致赵章光被指为“非法行医”。
改革开放打破了人们头上的种种体制性束缚,消失30年的私营经济亦开始恢复生机。1978年,姚巨货被无罪释放,两年后他贷款买了两辆旧汽车,照旧跑运输,很快就成为当地最早的万元户。1984年,小有积蓄的姚巨货创建美锦能源集团,靠开采、运输能源起家。1985年,经历几年彷徨的赵章光北上郑州,开办脱发专科医院,名正言顺行医,“101生发剂”逐步打开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