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应对丧亲之痛(8)

死亡课 作者:(美)查尔斯·科尔


很明显,对方的去世确实改变了生活,不承认现实是在欺骗自己。所以沃登认为第四个任务就是要悲痛的人们适当修改和调整与逝者的关系及投入程度,在环境改变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实现自我满足感。沃登曾说:“不是要悲痛的人们彻底放弃与逝者的关系,而是要在心里为逝者重新找到一个位置,这样才能给生者一个继续好好生活在世上的机会。”

如果能完成沃登的四个任务,也就能够使逝者重新认识自己,重新理清自己与逝者的关系,而不至于让过去成为精神负担,而毁了未来的生活。如果能够完成这四个任务,人们还可以重新投入一段新的感情。

沃登的任务型理论给出了一种应对方法,原则上,就是一种应对悲痛情绪的积极主动的方式。这些任务可以帮悲痛的人们重新掌握生活。沃登补充说:“虽然任务型的建议中有一些带有命令的意味,但我们没有必要严格执行‘命令’。”

四个寡妇的戒指

当丈夫死后,四个寡妇对待婚戒的处理方式很不同。第一个人,把戒指取了下来,放进了首饰盒。“他的死将我们彻底分开了,我们的婚姻也不存在了。”她说:“现在我和他不再有婚姻关系了。”她的意思并非不再爱他,而是通过取下婚戒的行动来表明死亡让他们天人永隔。

第二个寡妇的左手无名指上仍然保留着婚戒。她知道丈夫已经走了,但是她仍想感觉到他的存在。他们的婚姻很幸福美满,她宁愿活在这个美好的记忆中,而不想再婚了。

第三个寡妇将婚戒从左手无名指转移到了右手的无名指。她不想摘掉它,不想把戒指藏起来,因为这是奶奶送给她的遗物。同第一个人一样,她想通过外在的表现形式证明自己已经独身,但同时也保留着一个具体的物件,来表示她仍然思念自己的丈夫。

第四个寡妇将丈夫的婚戒摘下来,到首饰店将丈夫的戒指与自己的戒指锻造成了一个项链坠,她总是随身带着它。她说:“现在我和我已过世的丈夫有了新的关系,这个可爱的项链坠就代表着我们目前的关系。”

哀悼:关于过程的解释

哀悼的过程主要在于这个过程中人们能做些什么,哪怕是在潜意识中为了未来更好的生活而改变一些生活方式也好。下面我们会依次讲到双过程模式,意义重建,以及与逝者继续维系情感纽带。

双过程模式

双过程模式理论是斯特伯和舒特在1999年提出的。该模式在两种对抗悲痛的过程之间的来回作用:一种过程是侧重对于应对悲痛,另一种过程侧重于“恢复”。应对悲痛的过程包括面对悲剧的发生,生者的哀痛和克服对改变的抵触情绪。恢复过程包括适应已经改变了的生活,接受新的情况,不要让自己过度沉浸在悲痛当中。在这里,我们需要的注意的是,恢复的过程,不是要恢复以前有逝者在身边陪伴的生活。而是要在新的世界中找到自我。什么是“恢复”?根据双过程模式理论,不是要恢复过去的生活方式,而是要培养未来独立生活的能力。

换句话说,双过程模式着力于通过两个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有效地对抗悲痛。抵抗悲痛的情绪反应只代表了两个过程中的一个,而接受新的挑战是第二个过程内容。这个理论还认为对抗悲痛情绪的侧重点可能会因为以下三种因素而有所不同:(1)文化种族差异;(2)个人差异;(3)时间差异。哀悼的过程中有些做法倾向于对抗“痛失亲人的痛苦”本身,而有些做法则将侧重点放在继续健康的生活下去。所以这个理论关键在于个人的对抗能动性、潜在的积极性和整个过程的复杂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