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的提出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也预示着2010-2015年中国水利发展进入了新的加快发展黄金期(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而预计2021-2030年我国将进入水利全面协调发展期,到2030年将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总体达到与高收入相适应的发展水平,实现人水和谐。这包括:
水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经济增长和水资源消耗脱钩。按照最保守的估计,可以在2030年实现供求平衡意义上的“零增长”,和经济增长脱钩。随着水资源红线的提出,我们认为这一时间可能大大提前,大体在2020-2025年就可以实现脱钩。这是实现中国水利绿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到2020年提高到0.55,到2030年提高到0.6,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0.8左右的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约一半,由2010年的105立方米下降到2030年的50立方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我国江河湖库的水生态环境将得到显著改善,建成河湖健康保障体系,重现生命之水、生态之水、优美之水的景象。到2020年,主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左右(参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年12月。);生态用水占总用水量的比重由目前的2%,到2020年提高到5%,到2030年进一步提高到8%;自然湿地保护率由目前的50%,提高到2020年的70%,到2030年将达到90%;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由2010年的37%,到2020年下降至31%,到2030年将降至25%(见表1)。
民生水利得到充分的、高质量的保障。我们到2015年将基本消除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六亿左右的农村居民喝上放心水。城乡生活供水普及率2010年为65%,到2020年提高到95%,到2030年将达到100%,而相当比例的人口使用直饮水。这标志着中国十几亿人民饮水问题的基本现代化。
水旱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下降。我国的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水旱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将由目前的1%,下降到0.5%,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当然,到2030年,我国人多水少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人水关系还存在许多不协调、不和谐,水利现代化还只是初步的现代化。2031-2050年间,我国将进入人水关系趋向全面和谐阶段,届时将全面实现水利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