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定价权”之殇,无时无刻不在刺痛着几千年执著于泱泱大国梦的中国。铁矿石、石油、稀土,甚至玉米、大豆、电子产品……中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制造大国,却不得不承受着价格受制于人之痛,并且在争夺全球定价权方面几乎束手无策。
常言道“木不钻不透,话不说不明”,正因为这种讨论,使更多的国人解读到中国在定价权问题上的被动和无奈,同时心也被深深地刺痛着。笔者切于此痛,时时扼腕,然痛定思痛,总想激起些疗救的主意。
本不想再向伤口上撒盐,但痛总是能让人更清醒,总比糊涂着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11月25日,必和必拓宣布不会继续对力拓恶意要约,决定撤销660亿美元恶意收购竞争对手力拓的计划,至此“两拓”合并失败。当然并购的失败是让中国松了一口气,但据消息人士透露,中国为此交了900亿的学费。900亿啊,能不提吗?
那这900亿是怎么失去的呢?几年前适逢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涨潮,“两拓”抛出了要合并的计划,使铁矿石价格的市场预期高涨,中国钢铁业此时购进了9 000万吨“高价”铁矿石,后来其减值损失可能达350多亿元;又恐“两拓”合并对中国产业安全形成威胁,中铝公司投资了力拓,并变为其最大单一股东,140亿美元的投资浮亏8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544亿元)。前后两项加起来,中国为“两拓合并”付出了约900亿元代价。
2010年3月30日,三大矿企在国际铁矿石谈判中再下一城。澳矿巨头必和必拓宣布,已经与其在亚洲的许多客户达成协议,将把现有按年定价的铁矿石合同转为基于到岸价格的更短期合同。几乎与此同时,日本媒体报道,日本最大钢铁商新日铁与另一家铁矿石巨头巴西淡水河谷达成初步协议,为下一季度铁矿石每吨支付100~110美元。这一价格较上一年的60美元/吨有大幅上涨,中国在其中又将怎样维持自己的权利?
2010年4月,随着铁矿石年度长协谈判彻底破裂,维系了40年之久的长协体系寿终正寝,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短期的季度定价,铁矿石现货价格机制渐行渐远。虽然铁矿石是否具备金融属性尚难确定,但矿山方面将定价机制短期化的冲动已经越发明显,力拓方面已经试图将季度定价向月度定价推进,而三大矿山也从未掩饰其将铁矿石指数化的决心。如此来看,铁矿石价格距金融化的目标已经渐行渐近……
造成上述损失和定价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还是那个前面提到的“定价权”,是中国没有定价权。
全球钢铁的46%由中国购买,全球每年新增钢铁产量的90%由中国购买,可以说,中国是世界钢铁行业当之无愧的最大买家,可是作为最大的购买者,我们没有定价权。
那我们其他大宗商品的定价权状况怎样呢?
中国大豆多年来进口量居世界首位,然而没有定价权;
中国原油进口量全球第二,然而还是没有定价权;
…………
那作为卖方,我们是否就掌控定价权呢?
中国的稀土储量和产量都是全球第一,然而不是我们掌握定价权;
全球丝绸产量的70%在中国,而且中国丝绸的70%用于出口,应该说,中国是世界丝绸行业毋庸置疑的老大,可是作为最大的供应者,我们依然没有定价权。
买什么什么就贵,卖什么什么就便宜,成为中国这个全世界数一数二的贸易大国的真实写照,与此同时,中国也为之付出了巨大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