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尽管最近几年中国对稀土出口加以宏观调控,限制稀土大量出口,但成效甚微。每当稀土价格略有上涨时,外商就停止采购使用库存,中国企业则由于承受不了库存的压力而再次降价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从而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为什么我们没有价格话语权?
2007年全球稀土供小于求,这是自 2001年以来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全球稀土供给下降 10%,而消费却上涨了16%,供需缺口为5 570吨。也正是2007年年底到2008年5月,全国稀土价格却出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大跳水”。仅仅半年时间,几乎所有的稀土原矿和产品都出现价格持续下滑现象。
追究其价格下滑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国际大买家在低价时大量购进我国稀土产品,并作为战略物资储备起来,价格上涨时则停止采购使用库存,待再次降价时再行购进,这就逼着国内企业竞相降价出售。另外还有一定的恶性竞争因素。我国出口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使宝贵的稀土短线产品钕、铽、镝、铕等低价外销,而铈、镧、钇等大量积压,企业在微利线上挣扎。再有,国外都是大买家,而我们是100多家企业对外销售。我国稀土资源主要集中在江西、内蒙古等省区,地理分布相对集中,但对外销售却很分散,出口稀土的企业达100多家,多家竞争的结果是竞相压价出口。相对来说,买方力量强,讨价还价的能力强,中国的卖方比较分散,议价能力相对较弱,自然而然,在价格谈判方面,中国向来不占优势,受到国外买方市场挤压。
稀土走出价格困境
储备:稀土资源
2010年7月,中国宣布把稀土年出口配额下调40%。9月份,业内传出中国对日本实行稀土“禁运”的消息;10月19日,《纽约时报》引述三名美国稀土行业官员的话称,继9月对日本实行稀土“禁运”后,中国又停止对美国和欧洲的稀土出口发货。这篇报道引起了西方一片恐慌。近几年以来,中国一方面在逐步削减稀土出口配额,另一方面在加大国内的整顿力度,希望实现稀土资源的有序开采。中国加大稀土资源管控的背后,是国内对稀土需求的快速增长及稀土资源的大幅减少。
为了更好地利用稀土这一珍贵战略资源,业界从几年前就开始酝酿建立稀土资源储备制度。目前,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稀土资源储备制度,加大稀土战略资源储备量。国土资源部也公开表示,我国稀土战略资源储备制度试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并有望全面展开。
作为稀土大国,我们没有理由不掌握稀土定价权。我们应该进行深刻和认真的反思,石油输出国组织能有效控制十多个国家的石油产量,维护现实和长远利益,澳洲一个必和必拓公司就能左右国际铁矿石价格,我国也必须掌握稀土价格定价权,维护国家最大利益。国家决策层和相关企业、协会应该对此加以重视,制定和推出能够掌握稀土价格的政策。
如何改变中国稀土产业的尴尬现状?有专家建议,稀土企业应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租赁和控股等多种形式联合并进行资产重组,形成稀土产业集科工贸、产学研为一体的大型集团公司,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只有这样稀土产业才能以最低的成本、最好的质量、最多的品种和最强的实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才能真正从困境中摆脱出来。同时,也有专家认为,国家有待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健全国家发改委的稀土办公室机构并充分发挥作用,还应成立稀土行业协会,将稀土资源开发、投资管理和进出口等环节统一管理起来,严格立法,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发挥稀土的战略作用。[11]再有,多数产品专利权为发达国家垄断。在国内稀土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我国稀土必然向国外出口,甚至某些产品90%的市场在国外,然而受到专利权的限制,在出口时必须向进口国缴纳专利许可费用,这大大削减了稀土出口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