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长河孤旅:黄万里九十年人生沧桑(1)

长河孤旅:黄万里九十年人生沧桑(全新修订版) 作者:赵诚


历史大转轨时期的名门之子 

从1792年英王派马戛尔尼来中国求平等通商,到1840年大英帝国的炮舰打开中国的通商大门,一种中国亘古未遇的工业文明,以勃勃生气迅速逼近尚在余晖夕照中陶醉的中华文明。在接连几仗大败之后,从皇帝到大臣、士子,才开始了解外部世界,开始有了近代工业、近代通讯和近代海军,变法维新、奋力图强的声浪日益高涨。在维新派、实业派、立宪派、革命派等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传统社会的教育、文化、工商、政治逐渐向以民主、科学为旗帜的现代社会转轨。

黄万里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来到了人间。

父亲黄炎培:晚清举人,蔡元培学生

黄万里的父亲黄炎培(1878—1965)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过渡时期得风气之先的一位杰出人物。他是传统社会中的举人,又是转型社会中较早接受现代教育,在清廷统治下就走上了追求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教育家和革命家。

辛亥革命前夜,1911年8月20日,黄万里出生在上海市一个人口众多的家庭(已有二兄三姐)。父亲黄炎培时年三十四岁,是同盟会上海地区的负责人,重要的革命党人。母亲王纠思,是读书人家的女儿。

黄万里的祖父黄叔才中过秀才,先做教书先生,后在河南、湖南、广东等地做督抚衙门的文案幕宾,生性好打抱不平。黄万里祖父母早逝,父亲黄炎培因家境贫寒,九岁就到外祖父家生活,由读私塾到教私塾,二十岁考中秀才,成绩居全府第一。

1900年,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愚昧腐败,招致八国联军进犯,皇室播越,生灵涂炭,被迫签订屈辱的城下之盟。在外乡做私塾先生的黄炎培经常与姑父沈肖韵通信,对国运时政十分关心。当时,上海的社会生活还能照常进行。沈肖韵在报上看到南洋公学的一则招生广告,便动员黄炎培报考,并许诺一旦考取,由自己和另外两个亲戚负担黄炎培全家的生活费。黄炎培大喜。他很快来到上海应试黄炎培,结果一考而中,进入南洋公学特班,从此,“抛弃旧文化学习,接受新文化学习”,开始了从封建社会读书人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

上海南洋公学是传授现代新学的官办学校,由清政府全国铁路督办盛宣怀督办,学校经费从铁路收入中支拨,有条件延聘到一批优秀教师,蔡元培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根据黄炎培的志向,为他选读了国际公法专业。1902年,黄炎培参加清朝最后一次科举乡试。这一年,江苏省的乡试已由传统的八股文改为策论,黄炎培因为学了国际法,所以在做策论《如何收回治外法权?》时能依据国际法有力地进行辨析。他的文章议论风生,鞭辟入里,颇得主考官青睐,中了举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