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长河孤旅:黄万里九十年人生沧桑(14)

长河孤旅:黄万里九十年人生沧桑(全新修订版) 作者:赵诚


第一个工程,第一个儿子

1939年,四川省水利局派黄万里带领工程技术人员杨子英、任宜勇、施彭龄及弟弟黄大能等,在岷江青神河段修复一个叫“鸿化堰”的古代水利工程。这座老坝毁坏已久,当地农民一遇灾年,便苦不堪言。水利局长邵吉安是青神人,知道家乡父老的艰难,特请黄万里主持修复这一工程。

黄万里夫妇与长女且圆、长子观鸿。

工程难点不在水闸、水渠,而在要把江水引到高处自流灌溉农田。黄万里根据水的流率、河道的坡度和水头的高度,利用水的自力和地形,筑堰修渠,巧思提水,达到了自流灌溉的目的。原计划第二年修成,预算是三十万元。黄万里仔细考察之后,与水利局再三斟酌,对这样一个战时过渡性工程,采取简便实用的方法来搭建,只花了四万多元,结果用四个月时间,就赶在收获之前修好了,让古老的鸿化堰恢复了生机。放水之日,农民流着泪对黄万里说:“黄先生,你真是为我们农民着想啊!”后来,黄万里跟父亲黄炎培提及这一工程时,父亲欣慰地笑了。

1940年3月,黄万里第一个儿子出生,为了黄万里主持的这一工程,祖父黄炎培给这个孙子取名“观鸿”,正好与灌溉防洪谐音,也正好是鸿化堰改观的见证。

这期间,经黄万里建议,四川水利局招收省内的高中生,办了几期水利技工习训班,黄万里亲自给他们上课。他们中后来有四十多人成了工程师,缓解了地方水利人才的不足。

下到河里才知道卵石是多层移动的

河流勘测不仅是水利灌溉、防洪防涝的基础工作,对抗战大后方的交通尤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抗战初期,为了建设后方交通,黄万里曾徒步在涪江边上走了数百公里。

那时国民政府退守西南一隅,考虑到甘肃和四川两省间应预筹交通,特组织技术力量勘测设计水路连接公路的工程。这条线路的最高处就在甘肃文县和四川平武之间的摩天岭一带,三国时魏将邓艾取蜀走的就是这条险道。1938年,四川省水利局着手整治涪江航道,先进行平武至绵阳间的上游段勘测设计。11月,全部工作人员六十人到达绵阳,开始工作。黄万里任总队长,下设勘察组和两个大队。

测量工作才进行半个月,黄万里和同事张先仕等刚走过江油旧城几十公里,就接到上游来人急报:詹国华分队在平武旧城下游五公里处测量涪江横断面时因船破淹死两人。当时五六个人在船上,船底触石破裂进水,而天气晴好,江水清浅,只没到膝部,大家便下水扶舷靠向岸边,只有测量员卢伯辉和一名工人自恃水性好,离船跳下水去。因为坡陡、水急,河床卵石不停地移动,人无法站住。等到两人倒下想游水靠岸时,不料急流冲得他们不由自主地随波而下,最后在下游一公里多处找到两人尸体。等黄、张赶到出事地点,天已近暮。虽然水流得急,但眼见水如此之浅,怎么可能淹死人?黄等亲自伸一脚轻轻入水,乃知河底卵石是移动的,而且不只一层,是多层移动的。两位同事就是因为在层层卵石上无法站稳而被拖倒在大河里,头被石头撞破而淹死。这一惨痛教训给黄万里留下的记忆是如此之深,以至五十多年后的1993年,他在一篇文章中回忆时历历在目,除了对同事的深切怀念久挥不去,还由于这次沉重的教训让他深刻地认识到川江河床有大量可移动的多层卵石这样一个万万不可忽略的基本情况,这成为他日后观察和思考川江水利和三峡工程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