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日,学校放假。这一天,有人主张放假,有人主张不放,一直有争论。一般来说,校长执行放假的方针,干事先生主张尽量不休息。不过,祇园祭这天停课是常年的惯例。
附近的姑娘们很早就来了,她们一群一群聚集在各个街口。到处都能看到当地的小贩,拿出门板和酒桶,铺上毯子,摆出吃的东西叫卖,自己坐在临时用木板拼作的小凳上。平日面熟的菜店老板夫妇,占据着由本町到市町的拐弯处,脸孔青黑的汉子和肥胖的妻子,两个人分别袒露一只胳膊,忙着炸鱼肉丸子和做紫菜饭卷。贫苦人家的孩子穿着新制的夏衫在大街上走,像是在散发着什么东西。这情景确实像个过节的样子。
午后,家里人被B姐妹召去观看街上的彩舆。B是来学习清少纳言的《枕草子》 等书的,孩子们时常到她们家中去玩。
随笔集,清少纳言著,成书于公元1000年左右,记述作者宫中生活的感受、四时和自然界的变化,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钟声不断从光岳寺的钟楼上传来,在城镇的上空回响。这天,不论谁都可以登上钟楼,自由撞钟。三点光景,我顺着“组合”的房舍,登上铺满夏日阳光的街道,来到最高点再拐向本町。家家户户都挂着青色的竹帘。这种帘子和七月的祭日尤为相宜。
形形色色看热闹的人像赶庙会一般从我面前经过。本地的男女风俗各异,有的汉子腰间圆鼓鼓地缠着紫色的毛织宽腰带,有的女人绾着特大的发髻,满头插着首饰。有的姑娘打着男用的洋伞,有的孩子勒着法兰绒棉围裙,下摆掖在屁股上面。还有的小女孩又黑又粗的脚上套着白布袜子,穿着短裾的和服。这些人走上十里二十里,一点也不在乎。其中有从西轻井泽来的客人,还有用好奇的目光四处张望的西洋妇女。街上的孩子们,一个个兴奋地在人群中跑来跑去。
不一会儿,有人从镇子下面滚来一只木臼,看热闹的人都向街两侧的房檐下逃去。
“哎哟,哎哟!”
沉重的彩舆伴着号子声抬过来了。狭窄的街道上,彩舆不时停放在木臼上面。身强力壮的一帮汉子抓住彩舆四周,一边咕噜咕噜打转转,一边扬着胳膊高声喊叫。在一片欢呼之中,人们又抬着彩舆前进。看热闹的人们的身上流淌着同一种韵律。回来的路上,我看到孩子们也一同踏着步子前进。
这一天,城镇上经过一场喧闹之后,人们的心里总是安定不下来。六点左右,我又到本町的街角里观看。“哎哟,哎哟”的号子声已经沙哑,听起来成了“唉呀,唉呀”的呼喊了。人们吐着酒气,彩舆被抬上镇子的高坡,马上又下去了。五六十个围观的人尾随着狂呼乱叫,众多的巡警和服务人员跟着跑过来。晚饭时分,看热闹的人们四散开去,彩舆的阵势反而更强了。当彩舆经过名商巨贾的大门前时,看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蓦然间,彩舆变成了一种运动。来到一家的门口,有的人首先挑起事端,有的人扬起双手加以制止。在众多人的追迫下,彩舆眼看着倾斜了。此时有人从家里跑出来,抓住彩舆旋转。混乱中有人被踩倒了,血流满面。“放下彩舆,放下彩舆!”巡警跑过来,经过激烈的争论,除了轿夫,一般不许其他人靠近。彩舆周围由戴白帽、穿白衣服的人看守。“好了,抬起来吧。”随着一声呼唤,彩舆又向仲町的岔路口前进。看热闹的人群中,一个大汉被撞倒,仰面朝天躺在地上。
“快逃,孩子,孩子!”
大家七嘴八舌嚷着。
“巡警够辛苦的呀!”
“真难为他们啦。”
看热闹的人你一言我一语。
天黑以后,满街的灯笼十分美丽。人们卷起帘子,在店门口铺上毛毡,竖起一块屏风,坐在上面纳凉。
彩舆由市町向新町方面转移。走上一段坡道,香火钱像雨点般撒下来了,女孩子们伸手去拾。后头是手提灯笼往来搜寻的“青砥的子孙”。 有位五十光景的女人,从暗处出来,忽儿摸了块石头,忽儿抓起一把泥土,使人联想到这真是个欲壑难填的世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