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18)

老祖宗传下来的育儿智慧 作者:懿湘


尊重师长的典范

刘庄被封为太子之后,刘秀更加注重对他的培养。有一次,刘秀发现皇宫禁卫军何汤很懂《尚书》,于是就请他给太子讲《尚书》,他自己也跑去看看何汤给太子讲得怎么样。因为当年刘秀自己也当过太学生,在听何汤讲课的时候,发现何汤的学问不错,肯定是出自某位高人的指点。果不其然,刘秀一问,原来何汤背后的高人是一个叫桓荣的先生。刘秀赶紧想办法把桓荣请到了太子府。

桓荣,出身于贫困家庭,年少的时候就千里迢迢到长安求学,拜朱普博士为师,刻苦自励,十五年不回家园,终成学业。光武帝刘秀见到桓荣的时候,第一句就是“得卿几晚!(我怎么这个时候才得到你啊)”。

桓荣在做刘庄老师的时候,还特意为刘庄修改了教材。他联系自己当初跟着朱普老师学《尚书》的经历,感觉有很多篇目都有点“浮辞繁长,多过其实”,所以他决定打破传统,将四十万字的《尚书》删减为二十三万字,这样太子学习起来,就更能够抓重点抓要害,学起来也更轻松了。此举受到宫廷及儒家的推崇。 

桓荣年纪大了,身体不太好,每次生病的时候,刘庄都特别担心,每天早晚都派人问候病情,并且送去珍贵的食品、药材,希望老师能够早日康复。并且对老师说:“如有不讳,无忧家室也。”意思是说,老师您一定要放宽心,一定会好起来的,万一有什么不测,老师您的家人就是学生我的家人,我会照顾好他们的!桓荣很感激太子,病一好立即又为太子上课。

刘庄本来就聪慧,再加上名师点拨,学艺上更加精进了。桓荣经常实行鼓励式教学,总是夸赞太子:

今皇太子以聪睿之资,能明经义,观览古今,储君副主莫能专精博学如此者也。斯诚国家福佑,天下幸甚。臣师道已尽,皆在太子,谨使掾臣汜再拜归道。

说古往今来,还没有哪个储君能够做到像当朝太子这样的聪睿博学,可见评价之高。

桓荣觉得太子学得差不多了,就有辞去这个职务的想法。太子极其不舍,诚恳地写信给老师说:

庄以童蒙,学道九载,而典训不明,无所晓识。夫《五经》广大,圣言幽远,非天下之至精,岂能与于此!况以不才,敢承诲命。昔之先师谢弟子者有矣,上则通达经旨,分明章句,下则去家慕乡,求谢师门。今蒙下列,不敢有辞,愿君慎疾加餐,重爱玉体。

意思是说,自己学艺还远远不够,老师您要爱护身体,我可还离不开您啊!

后来,刘庄即位做了皇帝,可是他从不在老师面前摆皇帝的架子,他经常亲自去看老师,让老师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教诲。他还特意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他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刘庄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连当朝的皇帝进桓荣家都下车步行,朝中的文武百官对桓荣就更加尊敬了!

小贴士

我们现在的小学、中学生等各种学生手册里都会有一句:尊敬师长。不是凭空而来,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你跟一个人学习技艺,如果你打心底里对这个人表示不齿,那么你很难学到精髓。而且很多研究表明,如果这个班的学生,尊敬某门课的科任老师,或者喜欢这个科任老师,比不喜欢这个老师的班级,整体成绩普遍偏高。所以说,教育是特殊的行业,因为他的教育对象是人。如果我们所有的老师都能做到桓荣这样集人品与学问于一体,如果我们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像刘庄这样把老师捧到手心里,那么教是愉快地教,学是愉快地学,真可谓其乐融融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