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精彩书摘(5)

从耶路撒冷到北京:一个杰出犹太家族的中国情缘 作者:(以色列)欧慕然


市场供应:和前苏联的鲜明对比

不过第一次访问中国的所见所闻,最令我感到意外和惊讶的还是物资供应情况。

那年正巧赶上我不久之前到过波兰、保加利亚和前苏联。这些国家和以色列都没有外交关系,他们邀请我前去访问,是要与我国在农业方面开展合作。从这些国家回来,我的心情格外沉重。我得出一个看法:东欧这些国家搞失败了。

我在苏联亲眼见到的情况非常糟糕。每家商店门前都排着长长的人龙,走进里面一看,许多基本物资严重短缺。我到过一些集体农庄,所见所闻,与当局公开发布的讯息大相径庭,他们所标榜的成就不过是一种宣传。农庄外竖立着高大的标语牌,上面标明的数字和院内看到的实际情况有着天壤之别。这着实叫人扫兴。

记得在俄罗斯访问的时候,一直跟随我们当翻译的一位女士叫叶莲娜。她英语说得很好,在保持我与俄方人员的联系和沟通方面,表现出很高的能力和效率。结束访问时,我想送她一件礼物以感谢她给予我们的帮助。我问她,什么样的礼物对她派得上用场,你想她说什么?她说:“我看到你们有卫生纸,现在你们就要离开,可能用不上了,就留下给我吧。”连卫生纸这样最基本的用品也缺乏,可以想象那里的生活景况是怎样了。

我要到中国去了,心想那里的景况势必一样。我原以为,在中国也一定会看到类似东欧国家的相同景象。但是真实情况与我的预期截然不同。我在报告中如此记述:

“将苏联与中国两相对比,情况何其惊人,中国显然是胜券在握。去过莫斯科,你禁不住为俄罗斯人民感到伤心和难过。他们排上长长的队伍,站上好几个小时,好容易进得店里,却见货架上空空如也,所有东西早被先来的人一扫而光。在中国,你却感到要什么有什么。”我提到后来到过的中国一座中等城市里的一家七层高的百货商店,“那里的东西应有尽有。难说服装式样赶得上西方的新潮,但是普通百姓都穿得起买得到。街边路旁,各式各样的水果蔬菜琳琅满目,而且新鲜、质好。”论农产品的质地好坏,那是骗不过一位农学家的眼睛的。

我于是想,莫非是我错了?过去我以为共产主义已经失败。也许苏联的共产主义没有走对路子,而我们看到的中国的情况,则是实现现代共产主义的更佳方式。我不是说我成了共产主义者,但我确切地  意识到,除了西方还会有其他可以成功的途径。没有想到,我竟然无意之中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了我的中国之行—延续了整整20多年的漫长旅程。

2“柑橘秘使”

我在1989年对中国的首次访问,是由以色列的一位高级农业官员萨姆尔·波哈莱斯教授对中国的先期接触和工作最终促成的。就在那一年,以色列一位著名的新闻记者对波哈莱斯教授进行采访,称他为“柑橘秘使”。这个绰号暗示说,他在中国秘密开展的柑橘合作项目,起着推动以色列与中国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重要作用。

回顾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色列和中国分别于1948年和1949年独立建国,此后30多年两国一直处于外交隔绝状态。随着世界政治外交格局的变化以及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进一步发展,两国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某些松动。双方都在寻求与对方的接触,开始有军工技术方面的交往,进而发展到经济与民用技术层面的交流,这些都是以秘密方式进行的。从一开始,科学技术特别是农业技术就是两国民用领域交往的重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