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天的“住棚节”,是对在沙漠中风餐露宿艰难生活的又一纪念。跋涉在西奈沙漠,人们遇到的一大问题是找不到可以露宿的地方,夜间无法合眼休息。搭建草棚是个解决办法,行军途中草棚好搭好拆。由此有了犹太人一个传统的节日:住棚节。草棚顶面用棕榈树枝覆盖,过节期间全家人住在棚子里,吃在棚子里,有的人家甚至睡在这里,同时还在这里招待宾客。各家都互相比赛,看谁的棚子装饰得更别致、更漂亮。节日快到了,你可以看到孩子们成群结队到处寻找棕榈树,折取树枝。这是我们孩提时期也是现在所有犹太儿童最快乐的时光。每年9月底10月初的一个礼拜时间,正当秋收季节,是欢庆住棚节的日子,因此这个节日也被看成是“丰收节”。
犹太人还有其他许多节日,呈现着犹太人历史的基本特质,焕发着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像犹太新年、赎罪日、光明节、普珥节。
犹太新年是犹太历的年头,相当于公历的9月底或10月初。犹太新年开始的10天是悔罪期,悔罪期的最后一天则是赎罪日,这天必须不吃不喝连续禁吃25小时,从前一天晚上开始到赎罪日的晚上截止,大部分犹太人滴水不进,粒饭不粘。
过节这天,显示舒适与奢华的东西一律禁止。没有车辆上路,除非是开往医院的急救车;没有飞机出入以色列,电台和电视一概停播。就连安息日开车办事的人,在赎罪日这天也要停歇下来。实际上这天开车是很危险的,因为很难躲过孩子们手中的石块。
这天到处都是静悄悄的。非常有意思的是,没有了日常繁忙的车辆往来,空气污染比平常的日子低得多了。联想到北京奥运会期间市内空气污染程度大大降低,原因也就十分清楚了:当时只有半数汽车允许上路。路上是看不到汽车了,但到处挤满了自行车。根据《妥拉》规定,允许孩子上街骑自行车,因此满街都是骑自行车的孩子,这天是孩子们的快乐节日。它让我回想起20年前北京街上的景象,那时自行车唱主角,汽车还只是稀有的奇货。
节日晚上,当天空上三星高挂,斋戒结束。这时孩子们互相比拼,都说自己最先发现了第三颗星星。记得我年少的时候,赎罪日晚上站在我家阳台上寻找第三颗星星,忽然从别的阳台传来欢呼声,知道那边小朋友已抢先找到了,我有说不出的懊丧。
犹太新年、十天的悔罪期以及赎罪日,被视为犹太生活中的“最大节日”或“至圣节日”。这个名称说明犹太人新年与赎罪日的可畏任务和终极喜乐,以及获得上帝丰盛祝福的无限满足。
1973年赎罪日的宁静不幸被一场战争突然打破了。这天埃及和叙利亚利用以色列全国几近瘫痪的难得时机侵入以色列,爆发了著名的“赎罪日战争”。战争的最初阶段,埃及和叙利亚取得某些进展,但是不过几天,以色列开始动用后备力量,战争最后以我们的巨大胜利告终。以色列宗教人士认为,这是上帝帮助了以色列。
近几年来,犹太节日又增添了“大屠杀纪念日”和“以色列独立纪念日”,前者是为纪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屠杀中死亡的殉难者,后者是为庆祝现代以色列国的建立。
还应当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现代以色列节日:读书节。这个节日每两年举办一次,最鲜明生动地体现犹太民族的一个传统和特性——热爱学习,热爱读书。
最令我高兴的是,在2008年的以色列读书节上,《我的中国》一书的展出获得极大成功。以色列媒体的一篇评论文字指出,《我的中国》是一份非常有价值的文献材料。中国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其经济正以极高的速度向前发展,每个希望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以色列人都能从中受益。这本书给了以色列民众一个机会,让他们透过作者的眼睛观察中国:他热爱并赞赏中国,但同时对中国人的一些负面现象敢于提出不客气的批评。评论同时指出,《我的中国》作者亚布拉罕·奥尔默特对中国怀有热爱之情,考虑到他家族在中国生活的历史以及他本人近20年来和中国的交往,他的这种感情完全是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