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精彩书摘(5)

从耶路撒冷到北京:一个杰出犹太家族的中国情缘 作者:(以色列)欧慕然


父亲的合群和随缘性格,他的语言能力和多方面的业余爱好,使他很快融入中国的社会环境里。父亲同时会讲英语、俄语和汉语三种语言,有机会接触各方面各类型人物。他喜欢摄影,不光拍照,而且自己冲洗和翻印。我自小也喜欢拍照,但当时并不知父亲有此爱好,莫非是一种遗传?父亲还是运动场上的一名好手,每天下午都到住家附近的运动场上活动,和中国孩子广泛交游。父亲和中国小朋友在一块生活、学习、游玩,共同成长,和许多中国年轻人结下深厚友谊。他在书中写道:“这群孩子都是好小伙,他们有很强的爱国心,为他们的学校感到骄傲。”

多年下来,父亲大大加深了他对中国文化和对中国人心性的了解,他的血脉里也渐渐融入了许多中国元素。记得小时候我看父亲打乒乓球,奇怪他握球拍好比拿钢笔或铅笔,方法与西方人完全不同。我问他为什么有如此握法,他不假思索地说:“这是我们的方法。”

我追问:“我们——你是说谁?”他回答道:“我们中国人。”说来也是,这种握拍方法似乎是乒乓球运动中一种克敌制胜的法宝,难怪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如此优秀,把持了世界冠军的天下。父亲应当为此感到骄傲。

至于说到父亲惊人的汉语能力,我想打一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现今在中国特别出名的加拿大籍老外“大山”,也未必能赶得上他。父亲说中国话的地道东北腔,连许多普通中国人都不得不佩服。

但是,父亲和我们的家庭也像住在齐齐哈尔的其他犹太人一样,依然保持着自己民族的传统和宗教。我们家不属正统宗教徒,虽然遵守犹太教的基本教义,但也仅此而已。父亲长大到13岁,我们家也曾邀请一些亲友举行家宴为他举办“成年礼”。“成年”是指孩子已到了能够履行基本教义的年龄,按照以色列犹太教的说法,孩子不到13岁是不受宗教教义约束的,但到了这个年龄,他就要承担犹太教规定的所有义务了。对犹太人来说,这个年龄至关重要。顺便说一句,伟大的科学家犹太人爱因斯坦并没有接受“成人礼”。

锡安主义思想启蒙

正当父亲进入成年的时候,在20世纪20年代初,以色列圣城耶路撒冷开办第一间犹太人大学——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这在犹太人社会和世界科学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

1925年,耶路撒冷创办大学的消息传到哈尔滨,齐齐哈尔不大的犹太人社区决定庆祝这件喜事,举行盛大会餐,由我父亲在会上致辞。父亲在他的自传中写道,来参加会餐的宾客看到那满桌丰盛的菜肴和酒水,乐开了怀,而他自己则另有所思。他在会上发言慷慨激昂,但大家似乎并不在意,只听见耳边响起一次又一次的碰杯声,伴随着一阵阵欢呼:“干杯!”说来也巧,过了多年这间大学已是最有名的大学学府之一,而我也成为了曾经就读该校的一名大学毕业生。

不过这次会餐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社区主管对致词的年轻人印象尤深。会后他过来请我父亲去一趟教堂,说是要让父亲看一些对他十分有用的东西。到了教堂,主管领他进到一间屋子,里面堆满了一箱箱书籍。他告诉父亲说,这里的东西“全归你了”,“任何一本书你想读都可以拿走”。由此在我父亲面前展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些书本内容涉及犹太传统和文化的方方面面,谈到新兴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父亲一头扎进书堆里,废寝忘食,成为了书籍的“奴隶”。他发现的最重要的一本书便是赫茨尔的《以色列国》。父亲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第一次知道这位人物。

赫茨尔被誉称为犹太国的先知。他是奥地利犹太人,在大学攻读法律,毕业出来工作一年后就觉悟到,他所在的国家奥地利存在的反犹主义思潮是一道障碍,犹太人要想出头毫无可能,他于是投身新闻事业,成为一名记者。赫茨尔后来派驻法国,发现反犹主义不仅存在他的国家奥地利,而且在法国也相当盛行,于是得出一个结论认为,只有建立一个独立的犹太国家,犹太人的问题才会得到解决。赫茨尔甚至预见到欧洲的犹太人可能出现灾难,50年后的事变果然证实了他的这一预言。

赫茨尔最先撰写文章论述重返锡安即重返以色列的问题,并于1896年出版了他的《以色列国》,成为现代锡安主义即犹太复国主义的创始人。他在书中论述为犹太人建立一个独立国家问题,从此开始出现“锡安主义”这个用词。锡安是希伯来圣经对耶路撒冷的代称,并且也泛指整个以色列地,锡安主义主张犹太人返回以色列地建立一个独立的犹太人国家,亦称“犹太复国主义”。因受到锡安主义的影响,父亲后来回到以色列,为他自己以及他所抚养的家庭掀开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篇章。

话说回来,我的祖父母并不喜欢他们的儿子醉心于这一块极端落后、名叫“巴勒斯坦”的地方,但父亲矢志不移,他继续不停地读书。在他的头脑里,犹太人民的唯一出路就是要有自己的土地。

父亲从齐齐哈尔学校毕业后,决定到哈尔滨工学院深造。这所学院声誉很好,进入该校得事先经过考试,按成绩择优录取。父亲顺利通过考试,就读于电气工程系。系里另有三名犹太人,几位俄罗斯人和12名中国人。父亲和这些犹太人或者俄罗斯人不同,他的汉语能力让他与中国同学打成一片。学院附设一个预备班,供希望投考该校的学生在此进修。校领导要为进修班找一名既讲汉语又讲英语和俄语的老师,父亲是最佳人选,于是成为了进修生的老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