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起义爆发时,曹操在做什么?
记得这时候的曹操身份还是议郎(这个议郎据易中天说是调研员,其实应该类似于今天的政协代表),也就是说不必要天天去上班,只有在朝中有事情的时候才把你唤去,跟其他的官员聚议一下。也领着朝廷的俸禄,跟当任顿丘县令一样,都是年薪六百石。尽管曹操在谯的家中时间远多于在洛阳上班的时间,但是由于家道殷实,自己又有工资,根本就不愁吃不愁穿。而且在二十五岁的那年,曹操又添了一个姨太——卞氏,也就是后来的卞皇后。她是一个标准的传统型女人,生活俭朴,脾气温和,而且在任何时候都能表现出稳重、沉静的神态,简直就是母仪天下。所以卞氏很受曹操的宠爱,大部分在家的时光,都泡在卞氏那里。于是引起大姨太丁氏的强烈抗议,难免激发家庭战争。
丁氏凭着自己是原装配件,又有刘氏留下的儿子曹昂,于是以大欺小,屡屡对卞氏恶语相向,甚至言行粗鲁。面对女人之间的战争,曹操奉行不干预政策,不闻不问,任其自然发展。
但是卞氏表现的一点也没有叫曹操失望。她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曹家的地位不如丁氏,处处小心谨慎,避免激怒丁氏。委曲求全,以求得曹家的安宁。就这样,在张角发动宗教战争的前夕,曹操的家庭生活至少可以说是幸福美满的。
在光和六年(公元183年),曹操还出席了在洛阳开阳门外太学讲堂举行的“熹平石经”落成仪式。那是汉灵帝时期最重要的文化盛会。“熹平石经”是由当时最博学的哲人——议郎蔡邕在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倡导树立的四十六块石碑,上面刻满了有蔡邕亲笔书写的儒家典籍“五经二传”,旨在为青年学生提供一套最权威的、最标准的儒学教材。
曹操与蔡邕的关系甚为密切,尽管比曹操大二十二岁,但是蔡邕善于知人,乐于奖掖后进,他第一个发现曹操是匹千里马的伯乐,于是和曹操结成“管鲍之好”。
得益于蔡邕的宣传、推介,曹操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人们不再把曹操看作浪荡弟子,逐渐地用积极的眼光去重新挖掘曹操的潜能。而曹操也不失众望,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不但诗歌作得优秀,儒学也颇为精通。如果不是张角的干扰,曹操本应该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诗人,甚至儒学大师。
当然,曹操也念念不忘蔡邕的知遇之恩。所以在三十三年后,才有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文姬归汉”的历史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