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是中国人的创造,始于隋,成于唐,延续至清。
科举开创了一种相对公平、和平的社会上升通道。科举制度创立之前,一个人向上爬,只能靠出身、运气和造反。
对统治者来说,科举制最大的好处,是具有“维稳”功能。一个穷书生,通过读书和考试,就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也就没有必要靠造反往上爬了。
唐朝有位名叫赵嘏的诗人,点破了这个阳谋,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社会上最聪明的头脑,皓首穷经,变成除了能做官,百无一用的书生。
有句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是因为,秀才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
秀才读过几天书,已经取得了生员的资格,大约相当于现在国家统招的大中专毕业生。虽然已是“国家干部身份”,但做官的可能性并不是很明朗。
秀才造反的话,就等于自断仕途。秀才的学历不算高,也不算低,造反的沉没成本比较高,造反能否成功也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黄巢、洪秀全之流,都是连个秀才都考不上的主儿,索性造反自己当皇帝算了。洪秀全相当于现在屡试不第的高考落榜生,最后发了疯病,所以才说自己是耶稣的弟弟。假如命运不是那么刻薄,给洪秀全个秀才做做,历史一定是另一番景象。
而宋江,造反之前是个小吏,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秘书。造反后一直对自己的“沉没成本”念念不忘,所以一直有报效朝廷的情结,一直幻想着被招安。幻想把以前的“损失”捞回来,恐怕也是宋江“投降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