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囚徒困境”的行为学检验

怪诞博弈论 作者:孙恩棣


假设你正和某人玩有限次数为100次的重复博弈,而且你知道他并不是一个百分百理性的人。结果会怎样?

有人用计算机模拟了一个虚拟社会,里面有三种人:总是吃亏的“滥好人”,总是坑人的“奸诈人”,以及吃亏后反击的“学习人”。100次博弈之后,“滥好人”死光了,“奸诈人”被“学习人”报复死光了,只有“学习人”活了下来。博弈论专家总结:人应该具备4种品质:·善良,不首先坑害人。

·敢愤怒,吃亏要知道反击。

·宽恕,要给人改正的机会。

·磊落,表明自己的原则,且坚持之。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的“善念”都超过了应有的程度,但这不等于说他们喜欢被占便宜。

从理论上来讲,在重复100次的囚徒困境博弈中,理性的双方之所以绝对不可能善待对方,原因就在于在最后一次博弈中选择背叛才合乎“理性”。既然理性的对手在第100回合一定会背叛你,你在第99回合就应该背叛他。同样的,既然你在第99回合会背叛他,他在第98回合就应该对你使坏,以此类推……

不过,要是你对对手的理性程度有所质疑,你可能会想要在第一回合选择善意合作,这并不表示非理性对你的对手有利,而是表示“看起来非理性”对他有利。

有趣的是,就算你们两个都很理性,两人皆善意合作的结果还是有可能延续到最后一回合。假如双方都很理性,但没有人能百分之百确定对方很理性,那么双方可能就会理性地选择善意合作,并持续到最后几回合。

传统博弈论指出,当两个人陷入有限次数重复性博弈中的囚徒困境时,他们一般会选择使坏。不过,博弈论应该算是科学,而只要谈到科学,自然就少不了实验测试。

实验证明,当我们实际陷入有限次数重复性博弈中的囚徒困境时,他们往往会善待对方,尤其是在前面几回合。理论与现实之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落差?

这就涉及了近年来兴起的“行为博弈论”的概念。

传统的博弈论假设参与者(palyer)是理性且完全关注自身利益的。但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发现,人们也有很多与此假设相悖的行为,比如人们会有公平心理和平等倾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