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马克思之于中国的重要性(4)

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 作者:韦正翔


二  清华精神是什么?

我们看,一个伟大的抱负在他17岁的时候就已经诞生了,同学们肯定要问了,他是怎么样变成那么一个伟大的人的呢?为什么我在17岁的时候就写不出那样的东西来呢?我怎么就没有那样的抱负呢?在这里我们要引入一位大师,他就是梁启超。我们知道,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自梁启超的演讲。它教我们要学习天德,天因为总是在运行着,所以才使得它康健。我们在学业上就是要学习天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天天向上。它也教我们要学习地德,地因为甘居万物之下,所以能够成为万物之母。我们在品德上就是要学习“厚德载物”的谦虚精神,天天向下。他的《少年中国说》也表达了他的伟大抱负。

那么梁启超的精神又激励了谁呢?激励了毛泽东。在湖南师范学习的毛泽东、蔡和森他们这些人,为什么在那个地方会涌现出那么多杰出人物呢?这就跟校风和学校提倡的精神有关了。他们都受到过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一文的激励。

在中国危难的时候,总是有一些杰出的伟人,来引领这个民族走向光明。如果这些优秀的人不立大志,很自私,他们有多高超的才能,也成不了人们敬仰的伟人。这些伟人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有非常伟大的抱负。抱负与野心的区别在于,抱负是为人民谋利益,野心是为自己谋利益。那么,这种伟大的抱负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们每个人的具体的社会意识都是由我们所处的具体的社会存在决定的。什么意思呢?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什么意思?就是说个人是受各种社会关系左右,是生活在一种社会关系当中的。我们人是不是也有动物性的一面呢?当然有,我们人还有物理性的特征、生物性的特征,但那些并不能决定人的本质。

决定人的本质的东西是人的社会性。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为什么需求会不一样呢?为什么每个时期他的幸福感会不一样呢?就因为他所处的社会关系是不同的。小的时候和长大以后所处的社会关系是不同的。人的社会需求来自于社会关系,所以好多社会需求在小时候是没有的,但等到你长大就有了。

在特殊环境中生存就会产生特殊的需求,还有与这种需求相应的社会意识,这时你所关注的东西就不一样了。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会产生不同的社会需要。如果说人类共同体已经形成,那么对于这个共同体来说,什么东西是最能够促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什么东西就具有最大的价值。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