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太极拳很多年,听闻过很多太极拳前辈所展示的宛若传奇般的太极功夫之逸闻逸事。我相信这也是很多人之所以选学太极拳的缘由。
比如,有一则“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故事,就收录于《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及拳照》:
有一名叫德清僧的和尚,找杨禄禅比武较量,刚一出手就被击败。他向杨请教太极功夫。当问到轻灵功夫的奥妙时,杨没有回答。见有一燕子飞来,低绕近身,杨就用手把燕子抄到手中。右手托燕,左手扶摸,让燕子飞走。燕子振翅想要飞走,但飞不起来。这是因为鸟必须先用脚蹬上劲儿,才能起飞。燕子在杨手中,找不到力点,蹬不上劲儿,刚伏下想要蹬脚,振翅起飞,就趴下来,如此三次没有飞成。和尚很惊讶,说这真是神功。杨笑着说,不能说神,练太极拳稍稍长一点,全身轻灵,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这样的故事,很多当代人或嗤之以鼻,或心怀向往。我们不争论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却必须要明确,这是太极拳之功力的一种描述。
学练太极拳,必须要明确自身学练太极拳目的。
因为,目的不同,因而体现出的功力标准也是不同的。佛家功夫的功力体现是明心见性,成菩萨、佛的果位;道家功夫的功力体现是炼心见性,修真成仙;儒家功夫的功力体现存心养性,内圣外王;医家功夫的功力体现是治病救人,颐养天年;武家功夫的功力体现是保家卫国,克敌御辱。因此,毫无疑问,古代的太极拳之功力观,则一定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标准:克敌御辱等等;其实,太极拳的创立者、集大成者,更强调太极拳的另一个功能:“延年益寿不老春。”
真正的太极拳,是集儒道佛医武功夫之大成的,其功力标准,则不能单一地按照一般武术、武功的标准来理解;太极拳是文化拳、智慧拳、养生拳、阴阳调剂拳,其功力标准,必然沉淀着中华文化之无限魅力和太极拳武拳文练的大智慧。
太极拳的功力,首先体现在身心性命自我优化和身心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为人类造福上,因而它的功力观,重点应着眼于现实的人与对社会的贡献上。
主观方面,主要表现在要能收到祛病、延年、健美身心、开发智能、增强做事业的能量等不同层次的效果上。具体来说,身体强健、气血流通、精力充沛,精神专一、思维通达,性情得到了陶冶,道德得到了涵养、智慧得到了开发,工作效率有了显著提高,待人接物的水平、风度有了明显的改善等。
总之,不能让太极拳仅仅满足于自我标榜的曾经打败过什么人的胜负之争、意气之争、门派之争上。
王道是太极拳的本质,舍己从人是太极拳的修为,权衡轻重缓急是太极拳的日用,明了心性是太极拳的旨归。因此,我们要摆脱过去那种“玄乎其玄”、“神乎其神”、“战胜他人”、“打得对方吐血”的功力观,而是要形成百姓日用而又知的现实的功力观,文明昌盛时代的功力观。
虽然太极拳必然精进成太极拳学、太极文化、太极智慧——太极功力涉及的领域会向纵深发展,这实际才是太极拳未来真正的发展之路,是真正的功力体现;但就现实而言,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满足太极拳爱好者身心健康和“明心见性智慧融”之需要,才是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我们决不能脱离开这个根本点。
只有站在这个高度来看待太极拳的功力观,才能更接近太极拳的本质。
此外,笔者并不能代表整个太极拳界,因此有关太极拳功力观的问题,仅从智勇太极拳学的角度,略作一些蠡测而已。
一、事上修炼——炼己筑基,泽披大众
真正的太极拳,知己的功夫为第一要义,也因之,其功力观必然体现在日常生活上——看看能否把太极思维贯彻在美满家庭、和谐社会、发展事业上。古人认为这是“事上修”的功夫。思维通才叫神通,太极思维是中华核心思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万物负阴而抱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等等太极思维,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都应该懂得并实践之的,如是,才能炼己筑基——奠定思想基础,锤炼熏修出一种阴阳相济、含三为一的大智慧,从而实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进而实现社会和谐,人类和谐,天地和谐——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逍遥游”于天地之间,佛家“六和敬”、“十地菩萨”的功夫和境界。
二、行站坐卧,不离太极
古人讲:“行站坐卧,不离这个。”“这个”就是太极的功夫的修为和修养。
1. 行: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从外形上看,就是步履从容,如清风吹拂,神态安详,精神专注;从功夫修为上看,每一步均能自然而然地呈现着沉浮升降和碾转飘腾来——体现出能借地心引力和阴阳互济的功夫来。这样的人,可视工作中的紧张为休闲,视忙碌的生活为度假,视太极拳学的研修为游艺。
2. 站:顶天立地,不偏不倚。
站立的时候,不管是休闲还是等人、和人交流,均能做到气定心闲,体松意充,自觉不自觉的,能和天地相连,意念头顶着蓝天,脚踩着大地,从而实现天地人一气贯彻也,继而一动无有不动,不动而又能照顾到左右前后上下,因时因机因缘而变换站姿。
3. 坐:坐如钟,不枉动。
气血流通,则坐得稳;气血不通,则坐姿不正——古人言:“形正气正。”因此,一个有太极拳功夫的人,能几个小时坐着而不难受,不歪斜身体。老前辈讲,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和八卦掌的创始人董海川坐而论道三天三夜,但是,他们这三天三夜,形体放松,如古钟罩体,不动如山,坐而不疲,不歪斜,精神旺盛饱满。
4. 卧:卧如弓,灵敏心。
卧如弓不仅仅指睡觉姿势,而是指没有练太极功时、没有演练太极拳时,招式招法,心法劲法,内气外气,储纳归藏,不显于外,但是,灵敏之心已自然形成,“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习惯还在,只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这样状态,是内求法的状态,会让生命能量,少消耗,多蓄积。
三、拳学修养——含三为一,调剂为本
太极拳有三个名字,从哲理、学理上来论名为太极拳,此外还“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
其一,理上开窍。
从太极拳学的角度来看,太极拳功力的体现就是,领悟到太极拳理论和中华文化之要义,贯通儒道佛医武,体悟、证道太极拳和中华文化是相互融合、合而为一,了无分别的——无极、太极、阴阳、三才、四相、五行、八卦、九宫、十字等中华文化符号相符合,事透彻,理无碍,则法无碍,则太极功夫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