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脊椎动物史上咬合力最强的动物

把恐龙做成大餐 作者:邢立达


邓氏鱼可能是恐鱼类中的登峰造极者,它出现在晚泥盆世,这段时间正是盾皮鱼纲发展到极致,并高度特化之时。邓氏鱼最长达10.06米,重4吨,化石发现于北美、摩洛哥、比利时和波兰等地。从沉积学看,它多生活在近海水域中,古生物学者还不知道它是否有能力游出远洋。

如果愿意的话,邓氏鱼能够像一台粉碎机般,吞下它遇到的任何活物。它的食物包括甲壳类、菊石、鲨鱼,甚至包括同类。其中的甲壳动物虽然都有几丁质的外骨骼来保护自己,看似坚固,但在邓氏鱼面前仍然不堪一击,只听见“咔吧”一声,精美的铠甲就全被压碎了,柔软的肉体被邓氏鱼吞进肚子,成为一顿高蛋白的营养餐。

邓氏鱼可能还是一个暴饮暴食之徒,它吃得又杂又快,对食物毫不讲究,而且不怎么咀嚼,难道它就不担心自己消化不良吗?这个观点源于在一些邓氏鱼化石上发现有回吐的、半消化的鱼类遗骸。不过,世间万物有利就有弊,有得就有失。邓氏鱼身上披着厚厚的盔甲,看上去虽孔武有力,但游泳或行动力却可能比较笨拙迟缓。不过,邓氏鱼的化石一般只保留了身体的前半部,即脑袋与胸甲,而其他部分仍旧不为我们所确切知晓,所以其游泳能力到底如何,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长期以来,有的古生物学者认为邓氏鱼可能会面临来自鲨鱼的攻击,时值鲨鱼刚踏上演化之路,它们体型小,行动敏捷,如果群起而攻之,邓氏鱼可能难以支撑。这个假想也许是受了现生鲨鱼群围攻鲸鱼的启发,但邓氏鱼绝非善茬,又不是憨憨厚厚的须鲸,岂会束手就擒?所以鲨鱼群与邓氏鱼的战况暂且还是未知数。不过,如果让邓氏鱼与鲨鱼单挑的话,不用比试就可分胜负,毕竟它们实力悬殊。

2006年一项对邓氏鱼的研究,彻底震住了普罗大众。当年,美国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的威斯特尼特和芝加哥大学地球物理系的安德森对邓氏鱼的头胸部进行建模,并得出结论: 独特的头骨构造、与众不同的肌肉组织,使邓氏鱼成为有化石记录的动物中真正顶尖的掠食者之一。

基于工程学原理的生物力学模型经常被用来测试鱼类头骨功能,比如头骨结构和动物自身食谱的关系。而后,生物力学模型也被用在一些灭绝动物身上,只要化石足够完整,就可以得出有用的结论。威斯特尼特在盾皮鱼类中选择了邓氏鱼为模板,制作了精巧的生物力学模型,然后运用工程学原理来分析邓氏鱼对外界刺激所作出的反应。

威斯特尼特对一条长6米、重1吨的邓氏鱼之颅骨、下颌、胸、轴上肌、颌降肌、颅降肌和下颌收肌进行解剖分析后,精确制造出一个力学模型来模拟其头骨的运动方式和咬合力。这个模型名为“平面四杆机构”。

通过模拟得知,这种平面四杆机构的应用,对邓氏鱼张开颌部这一动作具有高速传动作用,从而产生一个快速的扩张的过程,类似于现生鱼类的摄食过程。邓氏鱼从开启嘴巴到嘴巴张到最开这个过程仅需20毫秒(1/50秒),并可以在50~60毫秒内完成一次“张嘴—闭嘴”的摄食周期,这种极高的摄食速度完全可以媲美现生鱼类。

也就是说,在短短的1/50秒内,邓氏鱼就可以张开血盆大嘴,并产生一股强大的吸力,快速地将猎物纳入口中。通常,一种鱼类要么具有强大的咬合力,要么就是吞噬速度极快,极少有两者兼备的,邓氏鱼就是这个特例。

此外,邓氏鱼还是脊椎动物史上咬合力最强的动物之一。从骨骼模拟得知,一条长10米、重4吨的大型邓氏鱼的锋利齿板能够在单位面积内产生极高的咬合力,这些力量集中在齿尖的一小块面积,相当于6吨/平方厘米。纵观现生物种中,普通的美洲鳄的单位面积咬合力最为强大,可达963千克/平方厘米,鲨鱼约136千克/平方厘米,人类约77千克/平方厘米,拉布拉多犬约57千克/平方厘米,这些都不足以与邓氏鱼相提并论了。

如此强大的单位面积咬合力使邓氏鱼能咬破、咬碎坚硬的物体,譬如鹦鹉螺和菊石,对它都是小菜一碟。纵使是鲨鱼,在邓氏鱼强大的咬合力前也将不堪一击。邓氏鱼稍微用力一咬,鲨鱼就会随之断成两截。威斯特尼特开玩笑说:“如果邓氏鱼的咬合力在水中四散,它的力度甚至能把鲨鱼震出水面。”邓氏鱼捕食这些游动的、坚硬的猎物自然需要高速有力的咬合力,这个需求恰好符合威斯特尼特的模型数据,再次证明了邓氏鱼确实是脊椎动物史上最顶尖的捕食者之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