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6日,花旗集团宣布连续第四个季度亏损(累计亏损额已达200亿美元)之后,首席执行官维克拉姆·潘迪特说,花旗集团打算在下个年度裁撤万个工作岗位,这是一个月前所定目标的两倍。他还证实说,花旗集团将继续变卖非核心业务单元和其他资产,但他仍将致力于保持花旗的全能银行战略。此时,有些分析师认为花旗集团最难熬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所有的分析师又预测花旗集团四季度业绩仍会报告亏损,但亏损额不超过10亿美元。尽管如此,花旗集团的股价还是触及了一年来的新低,每股美元。4天后,沙特王子阿尔瓦德说将投资约亿美元,把花旗股票的持有量从4%增加到5%,但花旗股票还是跌到了每股美元。股价不断下跌,促使人们担忧储户会从花旗集团抽出资金,由此进一步破坏花旗集团的稳定。或者也可以说,股价不断下跌,表明人们有这样的担忧:政府要么会像先前对待房利美和美国国际集团一样,突然接管花旗集团,要么会通过另一笔高度稀释股权的注资来支持花旗集团不倒,而这两种可能都对股东不利。11月21日,花旗集团股票创下每股美元的新低,总市值已不足200亿美元。两年前,花旗集团的总市值可是在2 400亿美元以上,它是全球市值最大的金融服务企业。
2008年11月24日,美国财政部、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联合宣布:三家机构将使用不良资产救助计划资金200亿美元,再次注资花旗集团;联邦保险公司将担保3 060亿美元具体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和证券,担保期为10年,此类损失的最初290亿美元(以及其余10%的部分)由花旗集团自行吸收,联邦保险公司因担保而获得270亿美元的优先股,股息率为8%,并附有购买(以达到优先股股数15%为限的)普通股的认股权证,认购价为每股美元(过去20个交易日收盘价的平均值)。花旗集团还同意将季度股利限定为每股美元。花旗股票随后回升至~美元之间。
美国财政部似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它相信,已向市场发出了明确信号,不允许这家银行倒闭或者被接管,因此市场可以放下心来,该忙什么就忙什么去。美国财政部还避免了对花旗进行通常意义上的国有化,既没有像对待房利美那样,置花旗集团于托管之下,也没有如同处理美国国际集团一般,继续获得多数投票股权,强迫花旗变动高层人事。但是,美国财政部确实做了重大投资,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总共投入520亿美元现金和2 700亿美元担保,救助这样一家总市值为400~500亿美元的公司(这是首次投资的数字,第二次投资时,总市值又减少了1/2),换取的是没有投票权的股票,综合股息率为%,认股权证的行权价是高于投资当日收盘价近200%的高溢价,认购总股数不足流动股的10%。别人无论是谁,做成这样的交易,恐怕总会要求得到更多像巴菲特那样的条件,比如至少要提供60%的投票权,看来纳税人在这桩交易上并不是很合算。还有一个事实就更不用说了:纳税人投资一家深陷财务困境的银行,却并不要求管理层或董事会作出任何变动,而那些经理和董事此前都一味地追求极其激进的多平台全能银行业务模式,又没有取得成功。正是这种业务模式引领着花旗集团,在过去10年间,轻率莽撞地闯入每个兴衰更迭的危险借贷领域。这种业务模式,因花旗集团8年来糟糕的股价表现,已完全名誉扫地,并让花旗集团付出了撤换两任首席执行官的代价,迫使花旗集团作出了至少十几起高层人事变动。人们完全不知为什么花旗集团得到的待遇较之美国国际集团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