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关过去的一种“混沌”理论(31)

虚拟的历史 作者:(英)尼尔·弗格森


19世纪和20世纪的私有财产逐渐落入大业主手里。进入18世纪后,社会不断进步,开始隐约出现独立自治,宗教冲突和战争随着最后一个英国“强弓手”的离开而消失。文化开始兴盛,约在公元400年,宗教不宽容因为圣帕特里克的消失而停息。此后我们进入了英雄与神的伟大时代。

正如拉塞尔对历史的这番“戏谑”,这只不过是民族主义者错误地颠倒时代的“神话历史”。

小径分岔的花园

过去就像一场真实的棋局或游戏一样,它是不同于小说或戏剧的,它没有一个预定的结局。它不是某个出色或平庸作者的作品;存在的只有人物,而且不像在游戏里那样,它的人物数量众多。没有情节、没有所谓必然的“完美秩序”,只有结局,各种各样的事件同时展开,有些瞬间即逝,有些则贯穿一个人的人生。关于这一点,罗伯特·穆齐尔再次明确指出了严格的历史与故事之间的不同。在《没有个性的人》“何不虚构历史”一章中,乌尔里希搭乘有轨电车时有这样一段颇具象征意味的思考:

数学问题上并不承认存在任何一般解,但允许有特定解。特定解的结合能让我们离一般解更近一步……他将人生问题也看做这样此类数学问题之一。所谓的时代……涉及如此广泛、如此无序、如此多变的条件,差不多相当于做数学题时为寻求解答而进行的一连串乱七八糟的尝试。这些尝试不尽如人意而且(单个看)完全是错误的,人类也许能通过它们找到正确和完整的解答,但前提是学会把它们整合起来……想想看,历史是多么奇怪啊……凑近了观察我们的历史,它看上去可靠而令人生厌,就好像一片半凝固的沼泽;而相当奇怪的是,最后居然出现了一条可以穿过它的路,没人知道这条“历史之路”起于何方。这种“身为历史的材料”的想法让乌尔里希很愤怒。他置身的这个发亮的、晃晃悠悠的大箱子对他来说就像是一个机器,把好几英担重的人摇来摇去,造出所谓的“未来”……念于此,他开始厌恶起这种对变化与条件的软弱接受,厌恶起这些无助的同胞,厌恶起若干世纪以来的零散凌乱、逆来顺受、无人类尊严可言的随波逐流。他不由自主地从座位上起身,下车步行走到目的地。

乌尔里希不认为“世界历史是一个故事……发生、发展都如同其他故事一样”,因为“作者的写作毫无新意,不过互相抄袭而已”。相反,“历史……的发生通常没有所谓的作者。它的发展不是从中心点而是从外围即次要原因开始的”。而且,历史的展开方式从根本上就是混乱的,就好像一列士兵悄声耳语地传达“军士长站至列首”的命令,到最后却变成了“立刻枪毙8个骑兵”。

如果这一代欧洲人在幼年时被移送到公元前5000年的埃及,留在那里生活,公元前5000年的世界历史又会从头开始,起初没什么变化,然后由于某些不为人所知的原因,逐渐有了变化。

所以,世界历史的法则就是“渐进发展”:

历史的过程……不像打台球,一旦被击中就会朝一个确定的方向滚动;正相反,它如同浮云掠过或街上闲逛的人—因为某处阴影绕到这里又因见到人群拐到那里……—最终到达一个自己没听说过也没打算去的地方。历史的过程天生就有某种偏离的倾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